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以原代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为靶细胞,观察维甲酸对其生长的作用;2.检测颅咽管瘤中CRABP-Ⅱ、FABP-5、RARα及PPARβ/δ的表达,分析其表达量与维甲酸作用效果的相关性,探讨维甲酸靶向治疗颅咽管瘤的分子机制,为个体化治疗颅咽管瘤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方法1.检测维甲酸对体外培养颅咽管瘤细胞的作用1.1.将31例体外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进行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细胞浓缩及区分坏死细胞。1.2.提取RA作用后颅咽管瘤细胞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凋亡细胞DNA片段。1.3. 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2.检测颅咽管瘤中CRABP-ⅡFABP-5、RARα及PPARβ/δ的表达,探讨维甲酸作用的分子机制2.1.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二、三附属医院49例颅咽管瘤石蜡标本(其中AE39例、SP10例)及20例因高血压脑出血行内减压切除的正常脑组织切片,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Fluorescent Immunostaining)分别检测CRABP-Ⅱ、FABP-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类型的颅咽管瘤细胞及正常脑组织细胞中其表达有无差异。2.2.CRABP-Ⅱ、FABP-5蛋白的测定方法:CRABP-Ⅱ、FABP-5蛋白两个指标以细胞特定部位出现绿色荧光,染色强度高于背景非特异性染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判断标准参照文献报道的半定量方法。2.3.RT-PCR法检测31例体外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中PPARβ/δ、RAR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量与RA作用是否存在相关性。3. MTT比色法检测对不同表达PPARβ/δ、RARα的颅咽管瘤细胞,RA对其增殖、细胞凋亡影响有何差别。4.运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RA对颅咽管瘤细胞的作用1.1.细胞形态学改变颅咽管瘤细胞贴壁生长,20μmol/LRA作用后细胞折光性降低,胞浆内颗粒增多。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部分细胞脱壁呈悬浮状态,体积减小随后细胞皱缩,裂解爆开;荧光显微镜下见RA作用组颅咽管瘤细胞蓝染较深,染色质浓缩呈亮珠状并形成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1.2.琼脂糖凝胶电泳从20μmol/LRA处理过的颅咽管瘤细胞中提取DNA电泳,72h开始出现明显的梯状带,随着时间延长,梯状带条带增多,条带亮度也增加。1.3.细胞凋亡检测从流式细胞仪二维点图结果可以看出,20μmol/LRA作用72h后的颅咽管瘤细胞凋亡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RA有诱导颅咽管瘤细胞凋亡的作用。2.颅咽管瘤中CRABP-Ⅱ、FABP-5、RARα及PPARβ/δ表达的检测结果2.1. 49例颅咽管瘤组织中有39例CRABP-Ⅱ表达,阳性率为79.59%,20例正常脑组织中有16例CRABP-Ⅱ表达,阳性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49例颅咽管瘤组织中有35例FABP-5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1.42%;20例正常脑组织中有14例FABP-5表达,阳性率为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在颅咽管瘤亚型中,39例AE有31例CRABP-Ⅱ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9.48%;10例SP中有8例CRABP-Ⅱ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00%,二者阳性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39例AE中FABP-5呈阳性表达有28例,阳性率71.79%;10例SP中FABP-5阳性表达有7例,阳性率为70.00%,二者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RT-PCR结果显示,不同颅咽管瘤细胞中PPARβ/δ、RARα表达存在差别。31例原代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按其核受体表达不同分为PPARβ/δ>RARα、RARα>PPARβ/δ、RARα>>PPARβ/δ3组。3. RA对颅咽管瘤抑制率的测定MTT结果显示在相同药物作用下RARα>>PPARβ/δ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RARα>PPARβ/δ组、PPARβ/δ>RARα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RA能够明显抑制体外原代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生长,诱导颅咽管瘤细胞凋亡。2. CRABP-ⅡFABP-5不能作为RA作用颅咽管瘤细胞的靶点,其稳态CRABP-Ⅱ/FABP-5在本实验中不存在,亦不能成为衡量颅咽管瘤恶性程度的指标。3. PPARβ/δ、RARα的表达可作为评估RA治疗颅咽管瘤效果的有效指标。PPARβ/δ表达低的颅咽管瘤细胞对RA更敏感。4.靶向升高RARα或者靶向降低PPARβ/δ的表达都有益于颅咽管瘤的治疗,从而为靶向治疗颅咽管瘤寻找到新的分子靶点。5.本研究证实了RA在体外抑制颅咽管瘤的活性,为今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初步依据,表明RA在治疗颅咽管瘤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