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由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引发的一种特异性心脏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灶性坏死,肌丝纤维大量丢失以及心肌细胞外间质有不溶性胶原蛋白聚积、纤维化[1-2]。本文从DCM病理改变的关键心肌纤维化入手,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表达水平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DCM作用与机制,为DCM的针灸防治、临床诊断、疗效判定提供新的实验理论与依据。方法:1.造模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复制组60只。模型复制组按55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i.p.)1%STZ。72h后,剪尾尖采血测定空腹血糖及定性尿糖,空腹血糖≥16.7mmol/L,尿糖+++以上者确定为DM模型。造模成功51只,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17只、药物治疗组17只、模型对照组17只(造模成功率为85%,死亡2只);2.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组,根据人鼠体重换算公式,每日上午灌胃依那普利1.5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日上午灌胃等体积饮用水;针刺治疗组针刺大鼠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五个穴位,隔日针1次,30min/次;12周后各组同时取样检测;3.血糖、尿糖及体重测定:采用血糖仪在大鼠禁食12小时后,取大鼠尾尖血测定空腹血糖;并进行大鼠尿糖定性试验、大鼠体重检测,均为每周1次;4.心脏指数测定:大鼠经处死后,称其全心及左心室重量,并计算心体比指数(H/B,全心重/体重)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重/体重);5.DCM大鼠心肌PKC免疫组化分析:大鼠心脏组织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大鼠心肌中PKC蛋白染色情况;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结果:1.针刺治疗组DM大鼠血糖明显降低,体重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针刺治疗组大鼠心脏的H/B及LVMI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针刺治疗组大鼠心肌PKC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显示,两种疗法对DM大鼠心肌PKC表达水平的调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调节DM大鼠血糖、尿糖水平,能明显改善DM大鼠的一般状态;2.针刺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脏的H/B及LVMI,对心肌具有一定的调节及保护作用;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KC参与了DCM的发病过程;针刺可抑制DM大鼠心肌PKC的表达,其作用效果与依那普利相近;4.针刺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可以通过抑制心肌PKC的表达水平而发挥治疗DCM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DCM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