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特立尼达人英国作家,作为一位“行走”中的作家,印度和特立尼达是他身后“拖带的世界”。殖民记忆、宗主国求学生涯和“离家”写作构成了他的一生。虽定居“中心”却从未抵达,通过写作不断审视着“边缘”,奈保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和空间体验使他对空间问题有着作家的敏感,其作品《神秘的按摩师》(1957)、《米格尔街》(1959)、《毕达哥拉斯先生的房子》(1961)、印度三部曲和《非洲的假面具》(2010)等都折射出他对空间的关注与思考。作者宣称其新作《半生》(2001)和《魔种》(2004)总结了其文学生涯。这两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离开母国印度来到英国求学,后又跟随妻子来到非洲生活十八年后再度离开寻找自我,最终在英国栖身的空间体验,凝聚了奈保尔对空间的再思考。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夫菲尔1974年发表《空间的生产》,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几乎在同一时间预言空间世纪的到来,空间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以及一些文化理论家的努力下,空间理论不断发展,至新文化地理学的诞生,空间成了地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维存在。奈保尔因其在早期作品中对第三世界充满尖刻犀利的指责而备受评论家的诟病。而在《半生》和《魔种》中奈保尔的语调更趋缓和,这无疑是一种超越,然而大多数研究重点观照其中的身份、文化流亡主题,鉴于奈保尔对空间的关注及其终其一生为身份焦虑找到出路的努力,本论文试图运用空间理论分析《半生》和《魔种》中的社会空间、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揭露空间非正义,表明奈保尔争取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包括引语、结语和三个章节。引语部分主要介绍奈保尔及其文学成就,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即文献综述,并指出《半生》和《魔种》中奈保尔对空间的敏锐表征,揭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所在。第一章是理论部分,阐述了空间理论缘起的必然性、发展脉路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和空间正义及爱德华·萨义德的想象地理学和迈克·克朗的相互交流与联系的文化观点都为该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表征了《半生》和《魔种》中的空间非正义。奈保尔书写了印度与伦敦的空间非正义,自身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及数百年来遭受的殖民主义生产出印度麻木、停滞、与扭曲的社会空间;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生产出伦敦贫富差距悬殊、价值体系倒塌、文明衰落的异化的社会空间。无论是前殖民地印度还是宗主国大都市都无法避开无处不在的空间非正义。第三章中奈保尔表征了宗主国和前殖民地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与文化,书写了殖民主义痕迹无法抹去的历史空间和交流与联系的文化空间。历史是书写的产物,奈保尔还原了历史真貌,控诉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在第三空间中主人公威利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冲突,获得了流变的文化身份,并最终于年迈之际找到了自我;也正是交流与联系的文化促成了威利与罗杰的友谊,黑人与白人的和谐联姻。历史与文化相互关联的写作基调,彰显了奈保尔努力实现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论文总结了奈保尔在《半生》和《魔种》中对空间非正义的揭露及思考,指出其渴望实现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