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光的移动机械臂单目视觉定位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移动机械臂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如何有效、可靠的感知环境是移动机械臂的研究热点。传统的机械臂单目视觉定位方法仍然要通过计算两幅图像来获取视差,计算复杂、实时性低。为了满足机械臂定位的快速性和高精度需求,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基于结构光的移动机械臂单目视觉测量方法。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分析了移动机械臂空间位置和位姿的矩阵描述方法,运用D-H法建立机械臂的连杆坐标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矩阵变换建立机械臂运动学模型,并结合正运动过程归纳了MT-ARM的逆运动求解方法。建立了基于机构光的单目视觉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由二维图像坐标到三维空间坐标的相应推导公式以及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   第二,设计了基于结构光的单目视觉测量技术,实现机械臂视觉定位的方法。采用线激光器向物体表面投射线结构光,通过单目摄像机采集结构光图像。经过图像处理提取畸变光条中心点像素坐标,并结合系统数学模型进行三维坐标转换求取物体空间位置信息。设计了提取光条中心的图像处理方案,针对“假光条”现象,提出了一种利用3*3模板消除细化后的光条图像杂点的方法,解决了由于反光产生的“假光条”问题。在VC++6.0平台上编写结构光图像采集程序和图像处理程序提取光条中心点像素坐标。   第三,分别对表面有凹凸反光和表面光滑的两种对象进行实验。对其中的反光物体采用较大阈值进行分割并应用3*3模板法消除由于反光导致的假光条,而无反光和表面光滑的物体采用较小的阈值进行分割。最后提取光条中心点像素坐标,并根据系统模型进行三维坐标转换,通过计算物体的尺寸来检验测量系统在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此外,比较了多种物体测量结果的误差大小,分析了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其他文献
汽车衡是被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宗货物计量的主要称重设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业也越来越发达,车辆超载对我国的道路和桥梁造成了严重破坏,快速、准确地测量车辆重量可以有效防止超载现象,对维护社会安全与交通秩序有重大意义。伴随着ARM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嵌入式系统理念应用于电子汽车衡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研究了动态称重的原理,基于对汽车衡称重的精度和自动化的需求,结合ARM技术和
动态背景下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因为实用性很高但实现难度却很大,所以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比如手机跟踪拍摄、无人机航拍、精确武器制导等。传统检
气动人工肌肉以其柔顺性和安全性特点在康复治疗外骨骼和仿生机器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气动人工肌肉的发展历史,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分析气动人工肌肉的静态特
太阳能是干净、无污染且随处可见的能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能源的日益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日益突出的今日,选择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光
近年来,直动式电磁阀以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等性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航天、航空、石化等各种控制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开关执行元件,在系统工作时,电磁
铝电解过程控制主要是以氧化铝浓度控制为主,氧化铝浓度的准确判断是整个浓度控制的基础。铝电解过程是一个非线性、多变量耦合、时变和大时滞的工业生产过程,伴随着多种复杂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绿色能源的电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工矿企业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现在都离不开电能。因此一个国家的电能应用程度也成为了评判其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一方面,一些大功率、非线性电力器件不断投入电网使用,使得电网电能质量日益恶化;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精密的电力电子设备对电网电能质量的敏感程度也随之提
随着轨道交通列车的运行速度、行车密度和载重的不断增加,轨道的养护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轨检车和高速综合检测车能够实现对轨道线路不平顺状态的检测,并且检测项目
能源危机日渐凸显,新能源的开发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风力发电以其相对成熟的技术,明朗的开发前景以及几乎无污染等优点成为各个国家追逐的热点。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由于其能耗低、稳定性好、控制精准等优点,该机型已悄然成为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主流的直驱式风力发电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电压型变流器来对发电机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和逆变,其中发电机侧电压型变流器的任务是在实现最大风能捕获的前提下,将发电机输出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发展,矢量控制技术使得交流调速系统可以获得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的转速、转矩控制性能;而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克服了交流调速系统中由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