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材中的文本可分为虚构性文本和非虚构文本,其中非虚构占据大半。虚构性文本即故事性文本,修辞丰富、句式灵活、富含主观感情;非虚构性文本包括科普类文本,文化类文本,说理类文本,客观描述、句式严谨、多用术语。非虚构文本基于事实、自然科学、社会问题,出于可读性、趣味性和教学可行性的考虑,其中渗透了不少虚构性因素,例如修辞、隐喻、寓言、设置悬念等。目前,非虚构文本和虚构性文本的边界趋于模糊,非虚构文本正在逐渐走向虚构性文本。文献综述发现,针对非虚构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非虚构文学和写作,甚少涉及教材领域;而教材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内容和教材建设。因此,有关教材中非虚构文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鉴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一、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非虚构文本是否具有虚构性?这种虚构性如何体现?二、在《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两套教材中,非虚构文本虚构性的体现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本研究从认知诗学视角出发,运用认知诗学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在前人针对虚构性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整合与补充,提出新的虚构性分析框架。以《新视野》1-4册和《全新版》1-4册共计64篇课文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虚构文本虚构性的分析与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如下:一、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非虚构文本存在虚构性,体现在修辞格、认知指示、叙事技巧、文学寓言、概念隐喻、原型、图形-背景七个维度。二、《新视野》和《全新版》两本教材中非虚构文本虚构性的体现方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的虚构性在上述前六个维度均有体现,以修辞格为主,且都未出现图形-背景;《新视野》中的虚构性因素远多于《全新版》,前者是后者的1.52倍,同时,《新视野》中虚构性因素的体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本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虚构性进行解读和讲授,有利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教育;第二,通过讲解虚构性,可使教材中非虚构文本的体裁暂时陌生化,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文本思考,培养阅读长时兴趣的目的;第三,通过讲授虚构性,可帮助学生体会教材文本中的语言之美、文化之力、思维之度,强化写作创作意识,从激发阅读兴趣转化为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