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ALL患儿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初步研究,寻找与ALL早期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差异性基因进行验证,发现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对临床治疗起指导意义。方法:1.按照CCLG-2008方案,选择3例初诊为标危再评估转入高危(B组)的ALL患儿与3例初诊和再评估均为标危(A组)的ALL患儿作为实验组,及3例ITP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合成cDNA,反转录cRNA后与Illumina Human-6全基因组表达谱微珠芯片杂交。洗片后用Illumina BeadSation基因芯片扫描仪进行杂交结果扫描,芯片图像分析软件BeadStudio对芯片数据分析,比较B组和A组两者的差异性基因。2.选取82例ALL患儿作为实验组和15例正常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ABCC4、BCL11A和TOP2A 3个差异性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这3个目的基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①基因芯片结果显示,B组与A组有19个基因差异性表达,包括ABCC4、BCL11A等14个上调基因和TOP2A等5个下调基因。②研究表明ABCC4和TOP2A为两个多药耐药基因,BCL11A为一个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致病机制可能有关的基因,其余基因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相关性尚待研究。③差异性基因功能聚类分析发现其与凋亡、细胞粘附、细胞信号、细胞分化、细胞骨架结构形成、代谢过程等相关。2.①上调基因ABCC4和BCL11A经实时定量RT-PCR验证,发现高危组的表达量高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患者组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白血病患者组(除高危组和标危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下调基因TOP2A经实时定量RT-PCR验证,发现高危组的表达量低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患者组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白血病患者组(除高危组和标危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③各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对BCL11A 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各临床指标中只有缓解和不缓解因素之间的差异对ABCC4 mRNA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各临床指标中只有缓解和不缓解、泼尼松试验敏感与不敏感两组因素之间的差异对TOP2A mRNA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1.基因芯片技术能发现与儿童ALL相关的差异性基因,这些基因分别参与细胞凋亡、细胞信号、细胞分化、细胞骨架结构形成及代谢过程等。2.定量RT-PCR发现ABCC4基因为一个可用于评估临床疗效的上调耐药基因,BCL11A基因为一个与儿童ALL发病机制可能相关的上调基因,TOP2A基因为一个与儿童ALL治疗靶点可能相关的下调耐药基因。3.基因芯片技术结合定量RT-PCR对儿童ALL精确分型、预后判断、早期干预和靶向治疗的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