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及其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肠黏膜通透性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和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MLCK机制。(2)探讨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巴柳氮及MLCK抑制剂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MLCK机制。  方法:  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至2011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0例确诊为UC的患者和10例对照者。  (2)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功能研究  UC患者和对照者测试前1天晚10时起禁食,次日早晨6时空腹排空尿液后,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测试液50ml,口服测试液后禁水1小时,禁食2小时,收集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后6h内尿液标本,防腐处理后,置-80℃保存。采用HPLC-PED方法检测UC患者和对照者口服乳果糖(L)和甘露醇(M)测试液后尿液中L、M含量,计算L/M比值。分析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功能改变。  (3)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UC患者和对照者结肠镜检查时,进境至末段回肠,通过活检钳取距回盲瓣5cm处回肠黏膜标本4-6块,分别置于电镜固定液、10%甲醛固定液和液氮中备测。采用透射电镜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分析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形态学基础。  (4)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临床指标间相关分析  UC患者入院时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ESR、CRP,同时进行Sutherland DAI评分,分析肠黏膜通透性和ESR、CRP、Sutherland 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肠黏膜通透性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  (5)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MLCK机制研究  在研究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功能和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收集UC患者和对照者回肠末段标本,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法检测MLCK活性和表达。分析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与MLCK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肠黏膜通透性的MLCK机制。  2.巴柳氮对结肠炎小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和分组给药  将45只C57BL/6J小鼠用随机方法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巴柳氮低剂量组、巴柳氮中剂量组、巴柳氮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 DSS模型组、巴柳氮3个剂量组从实验第1天开始自由饮用5%DSS溶液,共7天。巴柳氮给药剂量根据小鼠体重计算,分别为42 mg/kg、141 mg/kg、423 mg/kg,巴柳氮用蒸馏水溶解后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DSS模型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时间共7天。  (2)结肠炎动物模型评估  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大便性状、观察或用粪便隐血试纸检测大便带血情况,进行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进行HE染色评分,结肠匀浆检测MPO、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  (3)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评估  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功能和形态学基础上同时进行分析,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功能研究,采用 Evans蓝方法同时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形态学研究,采用透射电镜检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钙粘蛋白的表达。  (4)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  在评估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基础上,采用 ELISA方法检测小肠匀浆TNF-α和IFN–γ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钙粘蛋白和VCAM-1蛋白的表达。  3.MLCK抑制剂对结肠炎小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和分组给药  将24只C57BL/6J小鼠用随机方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MLCK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DSS模型组、MLCK抑制剂组从实验第1天开始自由饮用5%DSS溶液,共7天。MLCK抑制剂(ML-72 mg/kg)用生理盐水(NS)溶解后腹腔内注射给药,每天2次。正常对照组和DSS模型组用等量NS腹腔内注射。  (2)结肠炎动物模型评估  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大便性状、观察或用粪便隐血试纸检测大便带血情况,进行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进行HE染色评分,结肠匀浆检测MPO活性、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  (3)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评估  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功能和形态学基础上同时进行分析,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功能研究,采用体内试验 FITC-4000和体外试验 Evans蓝方法同时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形态学研究,采用透射电镜检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4)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MLCK机制  在评估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基础上,采集小肠标本,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ELISA等不同方法检测MLCK表达和活性。分析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MLCK表达和活性的关联。  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1) 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功能的改变HPLC方法测定结果  60例UC患者尿中L/M比值为0.081±0.068,明显高于10例对照者尿中L/M比值(0.020±0.002,P<0.05),表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高。  (2)UC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与对照组比较,UC患者回肠黏膜绒毛排列不规则,细胞间隙扩大。提示UC患者肠黏膜上皮屏障结构损害。  (3)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60例患者L/M比值和Sutherland DA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634),其中全结肠型UC患者,尤全结肠重度UC患者L/M比值和Sutherland DAI评分之间相关性更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0.703,表明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和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呈一致性,并且病变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4)UC患者回肠上皮细胞MLCK蛋白表达和酶活性  UC患者回肠上皮细胞MLCK蛋白表达及MLCK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者。UC患者L/M比值和MLCK酶活性之间呈正相关(r=0.846),表明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和回肠上皮细胞MLCK酶活性程度一致,提示MLCK可能参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调节机制。  2.巴柳氮对结肠炎小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C57BL/6J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后出现明显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 DAI评分和HI评分增高(P<0.01),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明显增高(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减轻、大便性状正常,DAI评分、HI评分和结肠黏膜MPO活性均无明显增高。  (2)巴柳氮的抗结肠炎作用  巴柳氮组小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DAI评分和HI评分与DSS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肠黏膜MPO活性减低。DSS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巴柳氮组SOD、GSH-Px活性增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  (3)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  DSS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增加(P<0.05),表明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透射电镜检查DSS模型组小鼠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改变,绒毛变短、萎缩、稀疏、排列极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细胞间隙扩大。免疫组化方法发现E-钙粘蛋白表达减少。与DSS模型组相比,巴柳氮组组小鼠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改善,绒毛排列整齐、密集,细胞连接结构清晰、紧密程度增高,E-钙粘蛋白表达增强。  (4)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  DSS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小肠匀浆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免疫组化方法发现小肠黏膜上皮细胞VCAM-1表达增强。巴柳氮组小肠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上皮细胞VCAM-1蛋白表达减少。  3. MLCK抑制剂对结肠炎小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C57BL/6J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后出现明显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 DAI评分和HI评分增高(P<0.05),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明显增高(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减轻、大便性状正常,DAI评分、HI评分和结肠黏膜MPO活性均无明显增高。  (2)MLCK抑制剂的抗结肠炎作用  MLCK抑制剂组小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DAI评分和HI评分与DSS模型组小鼠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肠黏膜MPO活性减低。DSS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明显增高(P<0.05)。MLCK抑制剂组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  (3)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  DSS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液中FITC-4000含量和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增加(P<0.05),表明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透射电镜检查DSS模型组小鼠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改变,绒毛变短、稀疏、排列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细胞间隙扩大。免疫组化及ELISA方法发现MLCK蛋白表达增强、酶活性增高。与DSS模型组相比,MLCK抑制剂组小鼠血液中FITC-4000含量和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改善,绒毛排列整齐、密集,细胞连接结构清晰、紧密程度增高,MLCK蛋白表达减少、酶活性减低。  结论  (1)UC患者和对照者相比,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高。采用HPLC方法测定口服乳果糖和甘露醇测试液后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值,能正确地反映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  (2)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和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呈一致性,并且与病变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反映UC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高于ESR、CRP。  (3)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和回肠上皮细胞MLCK酶活性程度一致,提示MLCK可能参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调节机制。  (4)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UC相似,是UC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物研究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5)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小肠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高,小肠上皮细胞MLCK蛋白表达增强、酶活性增高。  (6)巴柳氮具有显著的抗结肠炎作用。  (7)巴柳氮可降低小肠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改善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  (8)MLCK抑制剂可改善结肠炎小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减轻肠道炎症。  (9)MLCK抑制剂可降低回肠上皮细胞 MLCK活性,改善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
其他文献
3月11日 星期四  离中考一个月零一天。该是倒计时阶段了。  我很怀疑自己,真的,自己的确很差劲。感觉大家都不怎么想考上,连老师也失去了信心。我不敢说一定考得上×中,纵然考上了,也会是倒数吧,有点心虚了。没有人能够理解我,除了自己。  5月20日 星期六  离中考还有23天。从各科的复习进度来看,时间太紧了,真的有临时抱佛脚之感。“竭尽全力!”我只能重复这句话。考×中我没有十分的把握,但真的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IL-33的水平及其在胸腔积液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4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及相应外周血标本(分为2组,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23
法治思维就是用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正确的准则,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它是理性的处事思维方式,是“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呼唤闲暇教育rn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连续进行了两次工时制度改革.随着“五天工作制”和“五一”、“十一”长假的实行,公民闲暇时间占有量大大增加,普通市民通常每年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的灵魂地位显得日益重要。要使学生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利用休息日,我组织高一
近年来我市新街镇东闸村农户探索出马铃薯、西瓜、棉花间套种栽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商产马铃薯800kg,西瓜3000kg、皮棉90kg,年亩产值4000元以上,纯收入3000元以上。1品种选择 为提高经济效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评定,是整理课堂教学反馈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反思对教师的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理解、调整
他,叫韦安东,与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同名,不过他却是一个智力有残疾的孩子.
惰感的调整rn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身,而且也影响学生及其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活动,一些学生的吵闹或捣乱都可能引起教师情感的变化.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主要是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群体,它们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和主体,在知识创新与人才输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