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与黑磷烯导电结的量子输运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半导体与工程制造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朝着更小,更高集成化方向发展。在芯片上放置更多设备的方法,即晶体管缩放,能有效地减少电子器件的制造成本。根据某些方法减小晶体管尺寸,使用较小的晶体管,实现成本低,集成率高,工作效率高的芯片是目前电子器件发展的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人们已经获得了纳米级材料的制造和工程设计能力。当电子器件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包括介观或者纳米尺寸的时候,经典的电磁理论不再适用于描述器件的输运特性。此时电子器件的性质,特别是输运现象,需要应用量子力学进行理解。除了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与材料在不同维度下不同性质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中。其中,单原子二维材料,包括石墨烯和黒磷烯等,是这方面的研究热点。这些新兴二维材料具有有趣的物理性质,使得它们在新型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力学纳米器件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着重研究二维材料,即基于石墨烯与黑磷烯所形成的导电结的量子输运性质。论文主要分成七章,每一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二维材料量子输运的研究背景;其次,我们引入量子输运的适用范围,即材料中电子的相位自由程必须大于材料尺寸;最后重点介绍了石墨烯与黑磷烯的制造方法以及它们的电子性质。第二章主要介绍量子输运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流,透射率与反射率及这些物理量的数值计算方法。本论文重点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数值计算的方法:模式匹配法与格林函数法。虽然两种计算方法的初始想法不一样,但它们都是用于处理薛定谔方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三章介绍了十字形石墨烯纳米带导电结的谷电子输运与谷极化现象。十字形导电结包含两根单层扶椅型电极与两根单层锯齿型电极。当电子由其中一根扶椅型电极入射到双层的散射区时,会受到散射区的调制作用,最终由其他电极射出。从锯齿型电极出射的电子可以形成两种不等价的谷电导,并据此可以计算出导电结谷极化强度。我们还发现,通过对双层散射区加入垂直电场,能对谷极化率进行有效调控。第四章我们讨论石墨烯单层-双层-单层纳米带导电结中的谷电子输运现象,重点讨论Fano共振效应对电子谷间散射的影响。该导电结中,Fano共振效应使得在某费米能量下,出现谷间散射远大于谷内散射的现象。我们基于此现象,提出这种石墨烯导电结可以用于制作能谷转换器。第五章主要讨论黑磷烯导电结在不同输运方向的输运性质,并在同一个模型下讨论不同输运方向下的Goos Hanchen位移现象。由于黒磷烯中扶椅型方向与锯齿型方向的元激发分别类似于狄拉克准粒子和薛定谔准粒子,所以不同方向形成的导电结输运性质不同。第六章我们首先介绍了 BCS理论和六边形二维材料的赝宇称性等一些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基于黒磷烯纳米带的正常-超导导电结中的Andreev反射。第七章,我们对本论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为了评价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施工期稳定性,研究施工期沉降规律,反推监测仪器最优化布置,通过布设水管式沉降仪和沉降测斜管对面板堆石坝施工期沉降进行实
当前,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供给不足,我国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和债务市场融资。信用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费用成本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能否获得贷款,
<正>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价值判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公认的整个经济学的难题之一,其复杂性一般不在效率一方,而主要来自于对公平的解读。事实上,效率和公
综述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的模型中的最优化方法.
<正>本刊讯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在京召开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思路研讨会。来自辽宁、江西、山东、湖北、重庆、陕西等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
伴随着智能无线通信需求与应用的快速增长,无线网络能量消耗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因此,如何积极应对激增的能量消耗诉求,共建高能量效率的高能效传输网络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期轮南奥陶系沉积储层研究取得了几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发现了两期三套风化壳岩溶储集系统,其中海西期一套,存在于奥陶系顶部,加里东期两套,存在于奥陶系内部;确定了轮古东奥陶系储
受资料条件的限制,以往对轮南地区奥陶系内部的接触关系并不十分清楚。近期通过钻探和系统的地质研究发现了一些直接的地层不整合证据,证明轮南奥陶系内部存在多期地层不整合。
在肥育猪饲料中添加鱼油生产富含DHA(docosahexaenoic acid),EPA(eicosapentaenoic acid)的猪肉。结果表明:在肥育猪饲料中添加2.5%鱼油,可以极显著提高脂肪、肌肉中的DHA,EPA含量。100
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了农机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发挥大型机械作用,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合作社成员与农户"双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土地流转;提高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