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MTCL1影响喉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世界范围内喉癌新发病例为177422例,死亡约94771例。近年来,虽然喉癌的发病率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喉癌的五年生存率在过去40年明显下降,从66%下降至63%,这在肿瘤疾病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据统计约40%的喉癌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III期或IV期),甚至伴发转移,严重影响了喉癌患者预后。喉癌发生可能是由于吸烟,饮酒,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接触有害粉尘所引起的一系列基因改变所致。然而,喉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在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缺少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因此,致病基因的筛选及深入探索发病的分子机制,对于优化喉癌诊断及发掘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进行喉癌转录组学分析,有助于发掘与喉癌相关的致病基因,进而阐释喉癌发生及发展机制。人类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全部基因组序列的绝大多数为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DNA,而全基因组的2%为能够进行编码的DNA,这些不具有编码功能的DNA的转录产物被称为非编码RNA。环状RNA是一种由信使RNA前体(pre-mRNA)经3’-5’端反向剪接形成的单链闭环的非编码RNA,大量、稳定存在于细胞内及细胞外,赋予环状RNA高度保守,表达丰度高以及组织特异性的特点。近年研究报道环状circRNA参与人类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发展。以上证据提示circRNA有望成为某些疾病,甚至是喉癌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因此,通过全转录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进行验证和机制研究,将会有助于喉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喉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目的:本研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5例喉癌组织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表达谱,鉴定新的转录本,筛选致病相关基因,为喉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特异性标志物。方法:收集切除的喉癌及癌旁组织标本,Trizol法提取RNA,Agilent2100检测RNA完整性,使用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探针纯化RNA,构建测序文库并进行质检,使用Illumina Hi Seq X Ten测序,对circRNA进行定量,构建基因表达谱,使用DEGseq和DEseq2方法筛选差异基因,并对circRNA所来源的基因进行NR、GO、KEGG等数据库的注释,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富集及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绘制共表达网络,构建ceRNA调控网络,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 Scan、miRwail和Circ Iteractome分析测序结果。最后,筛选2个环状RNA,2个lncRNA以及1个mRNA,用实时定量PCR对筛选的5个基因以及对应的共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纳入本研究的组织样本RNA完整性良好,质控合格,测序总共检测到153676个转录本表达,其中circRNA 22580个,lncRNA 86424个,mRNA44672个。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功能集中于细胞周期,细胞粘附,细胞器合成,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是细胞凋亡,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途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 TOR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依据相关性大于0.99或小于-0.99,筛选出相关RNA,绘制circRNA-miRNA-mRNA互作网络,选择差异表达排序前20的ncRNA绘制ceRNA网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于所筛选的基因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与SNHG29共表达的mRNA表达趋势与SNHG29一致或者相反。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我们发现了全新的转录本,可作为喉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共表达分析以及ceRNA网络有助于喉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Circ-RANBP9在喉癌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目的:鉴于环状RNA的高度保守、稳定与组织特异性,差异表达的circRNA有助于喉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并且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中筛选了1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通过RT-qPCR检测上述circRNA在喉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7例患者的喉癌及癌旁组织,Trizol法提取RNA,RNA浓度与纯度确认RNA完整性,进行RT-qPCR,验证circ-RANBP9的表达水平。同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circ-RANBP9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进而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来验证circ-RANBP9对喉癌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性绘制共表达网络,构建ceRNA调控网络,进而对共表达分析及ceRNA调控网络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判断circ-RANBP9在喉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Circ-RANBP9在喉癌中明显低表达(P<0.001),并且其低表达与T分期(P=0.018),临床分期(P=0.003),肿瘤分化(P=0.031)及淋巴结转移(P=0.046)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喉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AUC:0.716,敏感性:97.9%,特异性:55.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irc-RANBP9可能通过miR-4746-3p,miR-4757-5p,miR-3131,and miR-611而作用于JAK3,FOXN1,MYC,and APC2,进而调控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c AMP,钙和Wnt信号通路。结论:筛选的circ-RANBP9在喉癌组织中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circ-RANBP9在喉癌组织中低表达,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助于喉癌的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circ-RANBP9可能通过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c AMP,钙和Wn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第三部分Circ-MTCL1在喉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因为circ-MTCL1在喉癌组织中高表达,我们推测其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促癌作用。因此,我们通过成环特点分析,功能实验,裸鼠成瘤实验进一步研究该环状RNA在喉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核酸外切酶消化试验分析circ-MTCL1成环特征;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核质分离实验对circ-MTCL1进行亚细胞定位;选择TU212和LCC细胞系,干扰circ-MTCL1的表达,进行EdU实验明确circ-MTCL1对喉癌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circ-MTCL1对喉癌细胞侵袭水平的影响;使用划痕实验检测circ-MTCL1对喉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Pulldown实验验证circ-MTCL1是否参与ceRNA机制,检测与circ-MTCL1直接结合的蛋白质。RIP实验验证circ-MTCL1与蛋白质的结合。Co-IP实验验证蛋白质与下游蛋白的结合作用。裸鼠成瘤实验明确circ-MTCL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Circ-MTCL1由MTCL1基因剪切环化而成,位于chr18:8718421-8720494,长度为384nt,剪切点为GC,定位于喉癌细胞胞浆中,可耐受核酸外切酶消化。沉默circ-MTCL1后,喉癌的细胞活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受抑制。过表达circ-MTCL1后,喉癌的细胞活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增强。Circ-MTCL1与C1QBP在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呈正相关,circ-MTCL1能够通过抑制C1QBP降解增加C1QBP的表达量,并通过与C1QBP结合从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进而影响喉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的能力。Circ-MTCL1影响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转移。结论:Circ-MTCL1是喉癌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中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可通过C1QBP影响wnt/β-catenin通路;Circ-MTCL1在喉癌的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以9号和22号染色体之间平衡易位所形成的费城(Philadelphia,Ph)染色体为特征性改变。除Ph染色体外,非随机的、多样的染色体畸变的出现被认为是CML发生了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CE),在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中少见,往往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本研究通过整
目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长期暴露在环境噪声污染中。既往有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影响听觉皮层重塑而导致行为的异常,但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对内耳和听力的影响尚待明确,并且环境噪声在听觉老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给予老年性聋模型小鼠长时程低强度的宽频带白噪声,模拟城市环境噪声,来研究噪声与年龄叠加因素对耳聋发生发展的影响,为耳聋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将8周龄成年C57BL/6
目的:妊娠期亚临床甲减(SCH)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中2-3%,表现为TSH升高,T3、T4正常。临床工作中发现妊娠期亚临床甲减胎儿出现心律不齐,产时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较高,既往研究也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胎儿心脏畸形发病率较高,胎儿超声心动图有改变,但目前关于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对胎儿心脏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献中检索到多是妊娠期甲减方面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了解左旋甲状腺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富含自身抗体抗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我国罹患SLE者大于一百万人,居全球之首。至今,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尚不明确。因此,探究SLE的发病机制和寻找靶向治疗药物成为一项重要医学研究课题。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是中性粒细胞受刺激后释放到细胞外
目的:随着碘对比剂在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由碘对比剂引发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也日益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对比剂粘度是对比剂肾脏损伤的重要因素,而以往关于对比剂粘度的研究中,对比剂的渗透压和剂型不一致,成为影响结果的因素。本研究使用等渗的非离子型双聚体碘对比剂,克服渗透压对粘度影响分析的干扰,实现了不同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由神经元丢失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性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脑功能衰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铁、铜、锌等金属离子代谢异常是AD发病中的关键因素,参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分泌和沉积。Aβ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小分子水解多肽,
目的:CD6分子是一种主要表达在T细胞和部分B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参与调节淋巴细胞发育、选择、激活和分化。两种已知的哺乳动物CD6分子配体CD166和最近发现的CDCP1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和其他多种细胞类型,包括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和肿瘤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D6及其配体在诸如多发性硬化、银屑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已有多项研究提示除CD166和CD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世界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胃癌患者死亡率高,在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第四位。由于胃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已处于进展期,5年总生存率不到30%。胃癌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基因、多步骤的进行性疾病恶变过程,其中肠型胃癌是从正常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进而演变成胃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发展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肝内小叶间胆管。PBC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集中在30-70岁,50岁为发病高峰,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9-10,是女性肝移植最常见的原因。PBC患者常有疲劳和顽固性的全身瘙痒等症状。30%的PBC患者可能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或死亡。随着自身抗体血清学检测的开展,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异常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是RA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细胞因子在驱动滑膜细胞活化导致关节破坏中起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4在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和滑膜下及内膜层中均有表达,并且与滑膜炎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显著升高的IL-34水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