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世纪,金融开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加剧的波动性使商业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对信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与发达国家银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如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线,首先对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综合性介绍,然后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体系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二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首先对相关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包括风险、商业银行风险、信用风险等概念,并总结了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内生性、相关性以及不可消除的非系统性这四大特点,为下文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指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率高、资本充足率较低和信贷结构单一三个方面。第三章: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系统地回顾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产生的背景、框架及其三大支柱、三大风险和三大计量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指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都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首先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之后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系统介绍了农业银行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内控制度,以折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利用系统论的观点,首先从宏观角度指出市场经济法规不完善、政府行政干预、企业逃债拖债和社会信用环境差是造成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外部因素;接着从微观视角,也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从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归纳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途径。宏观方面,应从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在信用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三个方面努力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微观方面,商业银行应努力塑造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通过这些途径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迎接激烈市场竞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