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中寻找绿洲——评赫索格在黑暗中对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及其背后的精神驱动力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被视为美国最杰出的当代作家之一。1976年他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贝娄的作品中,主人公一直在寻找如何活下去的答案。贝娄将古老的犹太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结合到一起,着力刻画主人公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无疑为生活在现代困境中的人树立了榜样。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与贝娄小说中的多数人物一样,主人公赫索格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贝娄通过赫索格在精神混乱中的思考和一封封不曾邮寄出去的信件,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荒谬的现实,赫索格深感困惑,苦闷,一度走到精神崩溃的边缘。令读者欣慰的是: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对人类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并试图“在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各种人生实际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它们共同的一种富于启发性,令人信服的品质—存在的真谛。”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重获新生,标志着贝娄的态度从灰暗到光明的转变。 索尔·贝娄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作品的重大现实意义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评论更是层出不穷。他们赞扬贝娄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关怀,以及作品中主人公艰难的探索。在国外第三代贝娄研究的启示下,本文将从简述二战后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贝娄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入手,不仅着重论述赫索格在黑暗中对人生意义和真谛的执着追求,更进一步挖掘了这种执着背后的精神动力。在一个传统价值观念极度扭曲的世界中,精神与物质分裂,感性与理性分裂,个人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原有的立足点。人们无法忍受现实的荒谬,纷纷投身到追求纯粹的物欲或身体享受的大潮中;主人公赫索格既没有像他人一样屈从于金钱和地位的诱惑,也没有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潭。他自始至终深信只要坚持斗争,就可以战胜来自生活的源源不断的灾难和危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推动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动力一方面来自犹太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来自美国文化的影响。犹太文化中承担苦难、乐观向上、真诚善良,对未来的信心以及美国文化中对自由的强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牵引赫索格走出困境。赫索格苦难的历程告诉人们精神价值、自由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在摆脱现代生活困境中的重要作用。正如贝娄所期望的那样,他的追求和挣扎为迷茫的现代人点燃了一盏明灯,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如何生存的道路。 本人真诚地希望此次关于赫索格执着追求背后的精神动力的探索可以为今后的贝娄本人及《赫索格》这部作品的研究有所帮助和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情愫和美国文化的再现。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通过对纳撒尼尔·霍桑的两部作品《胎记》和《红字》的分析探讨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意义的模糊和含混引
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文化转向后对这个领域大为拓展,其基本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诸多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影响下的综合
在英语五大技能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在高校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不知道读什么,如何读,花费大量的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一九八四》对20世纪的社会思想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与1921年的扎米亚京的《我们》、1932年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语言在交际中重要性的提高,听力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毫无疑问,口语化语言已经成为交际活动中最有效最核心的形式,而其中听力的作用是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