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列连词是用于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分句的一类虚词,是古今汉语连词中很重要的一个小类。主要包括“及、与、而、以、且、并、共、和、同、并及、以及、与同、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一来……二者……”等。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现代汉语并列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现代汉语并列连词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产生的方式和发展的特点,这是汉语并列连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汉语并列连词产生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一些语法专著时有述及外,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徐萧斧《古汉语中的“与”和“及”》,周生亚《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蒋宗许《〈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等论文均对有些并列连词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涉及的并列连词历史研究多是零星或断代的。本文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地回顾汉语并列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所作的初步尝试。本文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并通过对24部文献中出现的并列连词的调查,描写并分析在各个历史时期并列连词的使用情况,探讨汉语并列连词的个体演变和内部替禅规律。1、“及”原是动词,表示“追及”,如《论语·颜渊》:“驷不及舌。”也表示“涉及”,如《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由“追及、涉及”义虚化而成表示“和、同”义的连词“及”。连词“及”在先秦时期已普遍运用,例如:六月食郁及 ,七月亨葵及菽。 (诗·豳风·七月)二十一年春,公如晋,拜师及取邾田也。 (左·襄二十一年) <WP=70>(1)中“及”连接的是名词,(2)中“及”连接的是动词性成分。连接名词性成分的“及”,自古以来历代沿用。连接动词性成分的“及”,在近代汉语中也常见到,例如:仁者等今既来此间,贪爱财色男女等,及念园林屋宅,此是“粗妄”,应无此心。 (神会语录)但是到现代汉语中,动词性成分之间的连词只能用“并”或“以及”等,不再用“及”。2、表示“给予”义的“与”,作为动词,后面通常带上动作的对象,如《左·宣二年》:“(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是动词“与”的双宾语。这种动词的“与”,逐渐虚化,而成为表示“为”、“替”、“和”等意义的介词、连词。并列连词“与”由介词“与”的第三种功能进一步虚化而成,直接连接共同从事动作的人、物,或相同性质的人、物。例如: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语·越语)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介词“与”和连词“与”在先秦时期使用已非常普遍,历代文献中,尤其是文言作品,“与”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而到近代汉语时期,情况则有所改变,许多比较充分反映当时实际口语的作品,如敦煌文书、禅宗语录、诗词曲文、白话小说等,出现了新的介词和连词,如“和”、“同”、“跟”等,“与”的使用则从宋元时代开始呈下降趋势,到现代汉语中更呈萎缩趋势。3、“并”原作“ ”,后作“并”,原是动词,表示“兼并、合并”,如《战国策·中山策》:“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并且”义的连词“并”是从“兼并、合并”义的动词“并”虚化而来的。两汉以来,“并”以连接动词性成分为常,也连接名词性成分。而到了宋元明时期,“并”逐渐多用于名词成分之间的连接,而且出现频率很高。 <WP=71>4、“和”的本义为“应和、和声”,原来也是动词。“应和、和声”引申为“拌和、混合”,又由“拌和、混合”虚化为“和同”,而成为连词。连词“和”最早出现于唐代: (6)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张南史《花》,见《全唐诗》3361页)“和”在虚化为连词的同时,也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连同、连带”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演变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从而形成了今天现代汉语中并列连词的严密系统。从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发展过程看:(1)先秦时期是汉语并列连词的形成时期,此期一些动词逐步虚化为介词,进而虚化为连词,如“及、与”等。其总体特点是:从出现频率看,“及”、“与”、“而”是此期出现频率居高的连词。而“且”“以”的出现频率则很低;从用法上看,“及”“与”所连接的主要是名词性成分,而“而”“且”则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以”介于中间,既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又可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在语法功能上,“及”“与”连接的并列成分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与”连接的并列成分还可以用来作介词“以”的宾语;“而”“以”“且”连接的并列成分主要作谓语。分而述之, 在“及”、“与”的使用过程中,虽然在某一部著作中某一个连词出现频率过高,但这并不一定说明“及”、“与”具有明显的使用差异,可能与作者的言语习惯或作品的体裁有关。在先秦时期,《论语》、《孟子》、《荀子》中没有“及”的使用情况,其同等连接作用则由“与”承担。“而”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