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和苏联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为两国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中苏两国文坛在此时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道德的作品,其中苏联的西伯利亚作家和中国的陕西作家是创作的先锋队伍。在西伯利亚地区涌现了诸如拉斯普京、舒克申、阿斯塔菲耶夫等著名作家,在陕西,贾平凹、路遥和陈忠实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这些作家陆续出产了许多高质量的农村小说,并从乡土作家的视角审视了这一特殊时期的道德现状。作为两个典型的“地域型”作家群体,相似的农村生活经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两国在社会转型中表现出的某些共同特点,使得西伯利亚作家和陕西作家形成了极为相近的创作视野,而审美趣味的趋同也让他们的小说独具比较研究的意义。本论文以西伯利亚作家和陕西作家的作品为例,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他们对社会转型期各种道德问题的不同反映,以及不同作家对这些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比较他们的道德倾向和审美理想,从而对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借鉴和启示。面对经济飞速发展下的道德异变,这些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作家纷纷立足于农村世界,通过小说创作以历史的道德的目光审视了转型期的社会现象:他们从外部环境的恶化考察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认为人性的复苏在于对自然的敬畏之中;从民族传统的裂变反思社会发展的弊端,以传统坚守者的姿态抵御现代性的破坏;从城乡关系的变化探索传统道德的更生,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出了多种设想。本论文将围绕以上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从而还原出两国作家对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社会的整体思考,并联系两国具体文化语境,对这些创作思想进行双向解读,表明道德主题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