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电池机械失效以及力学对电化学作用机制数值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dams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流电池是目前最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之一,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众多的单个电池堆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而成,每个电池堆则由数量繁多、结构各异的组件堆叠并紧固组装而成。这种堆叠组装方式以及电池结构使得液流电池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电池的特征,例如,由组件之间应力分布不当导致的电池堆漏液特性;由关键组件间堆叠紧密程度不同导致的电池接触内阻以及电极活性反应面积不同等特性。这些表明,由于其特殊的电池结构,液流电池中组件的力学状态不仅会影响电池的机械性能以及运行寿命,也会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针对液流电池的机械失效以及力学对电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液流电池中的典型代表全钒液流电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三维结构力学模型以及力学与电化学三维耦合模型,结合实验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液流电池的力学特性以及电化学特性,特别是电池内组件的力学状态对电池机械失效、电池可靠性以及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全钒液流电池的结构设计以及装配条件,对提升电池的机械性能、运行寿命以及电池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机械失效以及力学对电化学作用机制,展开以下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线弹性力学广义胡克定律的钒电池三维结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法成功地将大规模储能电池中难以开展的力学实验研究转移至简便易行的数值仿真分析,为大型储能系统的力学失效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其次,针对电池的机械失效,分析了不同电池堆设计和装配条件下电池内部各组件上的应力分布特性,引入了材料失效准则,研究了电池各组件潜在的机械失效或损伤。结果表明,隔膜、双极板和导流板是电池中较易发生机械失效的组件,电池的结构设计以及装配力的大小是影响电池机械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然后,为了量化评估电池的机械性能,提出了电池堆机械失效概率的概念,并对电池堆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电池堆失效概率与材料、电池堆设计和装配力密切相关;而电池堆中间加厚板的设计能显著降低电池堆的机械失效概率。最后,为研究电池的力学对电化学作用机制,通过基于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建立了钒电池三维电化学模型,将钒电池的力学模型与电化学模型进行耦合,全面分析了电池堆的装配力对电池电化学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电极形貌、电化学传质过程以及电池极化的变化规律,并将装配力对电池的机械失效概率和电化学性能的综合影响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装配力的增加,钒电池的整体极化降低,并且在一定装配力下可以实现高功率密度。考虑到装配力对电池机械失效概率的影响,最终选定最佳装配力,使得电池在达到高功率密度的同时也具备较低的机械失效概率。
其他文献
茶产业是我国的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茶园面积、生产量均是全世界第一。但是目前内销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供过于求,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十分缓慢。在国内的同质产品竞争者中
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商品配送以一种零散、间歇性、小范围的方式存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稳定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以及城乡商品流通规模
甲醇制烯烃(MTO)是生产低碳烯烃最重要的非石油路线之一,是我国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MTO催化剂的制备是进一步发展MTO技术的关键。我国富煤少油基本国情决定了开
从铁到铀的重元素合成过程是本世纪待解决的11个“将夸克与宇宙联系起来”的重大物理问题之一,而从铁到铋中的一半核素由慢中子俘获过程产生(s-过程),作为s-过程中的关键中子
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脱钩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构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育体制与机制的必经之路;既是推动体育发展
海上风电基础常常受到以巨大倾覆力矩为主的多维荷载作用,而宽浅式筒型基础因其具有抗倾覆能力强、制造运输经济等优点,得到逐步的应用和推广。宽浅式筒型基础由于直径大且高
穿越工程已成为既有地铁线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从风险评估与控制层面讨论既有地铁线的安全问题,是保障地铁线正常运营和穿越工程顺利实施双方面的基础课题。目前,在
温度敏感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所得的胶束或纳米粒子具有纳米尺寸效应等优良性能,在药物可控释放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本论文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RAF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下穿既有线成为地铁施工中不得不面对的高风险工程,深圳地铁9号线分别于上梅林车站端头始发后近距离下穿地铁4号线、于红岭站端头上软下硬地层近距离下
场景时空四维重建是指对包含移动物体的动态场景进行时空关联的结构建模,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基础且关键的问题之一。其中,基于多视角视频数据的场景时空四维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