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共情能力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桥梁,是个体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其中,积极共情能力与亲社会的社交行为联系更为密切,对促进个体建立社交关系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脑结构异常及情绪信息加工困难等问题,造成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积极共情能力存在缺陷,并且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的普通儿童,最终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难以顺利建立社交关系,社会适应面临挑战。以往研究采用多重范例训练、心理理论训练等方法干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能力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桥梁,是个体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其中,积极共情能力与亲社会的社交行为联系更为密切,对促进个体建立社交关系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脑结构异常及情绪信息加工困难等问题,造成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积极共情能力存在缺陷,并且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的普通儿童,最终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难以顺利建立社交关系,社会适应面临挑战。以往研究采用多重范例训练、心理理论训练等方法干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积极共情能力,存在生态效度较低,干预数量较少、证据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积极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以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交互式数字故事借助可视化媒体讲述故事,并通过互动促使读者参与故事讲述过程,趣味丰富并且利于读者与故事人物共情,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积极共情能力的干预有一定针对性。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相契合,动态呈现人物情绪的方式与现实生活情境更为接近,互动讲述故事的形式便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理解故事人物情绪并实现共情。由此,本研究探索交互式数字故事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积极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中的多基线跨被试设计,以交互式数字故事为自变量,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积极共情能力为因变量,分为基线期、干预期和维持期等阶段进行干预。其中,积极共情能力从情境情绪理解和共情回应两方面考察,干预期分为以高兴、感激和赞美三种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干预阶段。实验结束后,目视分析显示三名被试积极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维持数据也均较好。计算Tau和MBLR效应量发现,三名被试积极共情能力的Tau干预效应均值为0.96,维持效应均值为1;MBLR干预期改变率均值为80%,维持期改变率均值为83%;说明干预效果良好,立即效应和维持效应均较佳。最终,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交互式数字故事能够有效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积极共情能力,干预的立即效果和维持效果均较积极。第二,交互式数字故事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积极共情能力各维度的干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共情回应能力的干预效果优于情境情绪理解能力的干预效果。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在共情能力的教育和研究中,应丰富自闭症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依托自然社交情境进行共情能力训练,同时基于读者的代入体验进行交互式数字故事设计。
其他文献
2019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新冠病毒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突变外部环境对学生学习毅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学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引导,另一方面,学生的内部因素亦不能忽视,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我控制、及时恢复的能力十分重要。学习毅力是学生在具有不利外部条件的背景下,克服阻碍,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因素。具有坚强的学习毅力的学生能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为达到“救亡图存,启发民智”的教育作用,社会教育广受民国学者及政府的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办学实践,其中与社会教育思潮联系最为紧密的一所社会教育学校即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作为教育部按照大学标准特设的专业化学院,肩负着“培养社会教育人才,研究社会教育学术”的伟大使命,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通过对该学院筹办背景、办学概况、办学特色
相关研究表明,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与教学能力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优劣,决定着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快慢,关乎着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好坏。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升搭建了平台,更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以及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等注入了推力。而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普通话培训开展的效果评估工作,则是主动适应教师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办好新时代下让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校际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微观层面,既是实现城乡、区域,乃至全国范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突破点,也是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全体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区域义务教育在校际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凸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
自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家庭生育意愿持续低迷,其中“幼无所托”已成为首要的制约因素。为解决幼无所托的问题,国家提出“幼有所育”的指导方针,加快加强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上升成为刚性的民生需求,托育服务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民生领域的重点发展对象,托育服务的发展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公共问题。托育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取得社会共识,其从以前的家庭“私领域”逐步转向社会“公领域”。但
雅思贝尔斯认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当包含三个彼此密不可分的内容: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性的文化生活(1)。对于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学者而言,生活是一切具体行为的承载方式,表达了其学术信仰和职业追求。巴黎大学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育人理念的古典大学,其卓越声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汇聚于此。学者同教会、王室以及城市当局关于学者特权的斗争和合作,促使巴黎学者社群兴起与发展,并逐渐形成
人类社会迈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教育教学产生新一轮变革。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文化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信息化与智能化交织,知识经济的发展与驱动,使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就成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诉求。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其统一化、规模化等特点,不能满足师生对于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为此提供了契机。通过将AI导师引入教学,与教师构成“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培养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提高,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重心已从重视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为重视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学科知识发展走向交叉融合,单个导师的学科视野、知识结构及指导能力逐渐无法适应当今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创新导师指导模式,优化导师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导师专业优势,
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当下教育工作的重点。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其质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优质课凝聚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代表了当下课堂教学理念和技巧发展的最先进的状态。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深化改革阶段。探析对优质课的教学特征不仅有助于把握当下课程改革的状态,也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言语互动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建设不断发展,近年来,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被关注和认可,尤其是在科学教育领域,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培养科学人才、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和现实命题。发展博物馆科学教育,离不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国外博物馆教育,尤其是在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方面的优秀成果。美国的博物馆教育发展较早,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