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应用、信息获取平台演变成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虚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网络技术本质上的两面性,使得被称为"数字居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实现自我、展现成就感的同时,也因为过度使用、滥用和不当使用而带来网络沉迷,出现人际问题、冲动控制障碍、时间管理问题和身心健康损害等沉迷症状。大学生面临网络风险的高低与其网络素养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国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不同维度做出概念阐释、理论阐释和实证呈现。为了较好地回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现实关切,本文综合国内外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理论研究框架,构建本研究的概念和研究维度模型。对国内外量表进行本土化修正后,通过对大连市九所高校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探索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五个结构维度("安全道德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互动创新素养"、"发布研究素养"和"自律批判素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收入、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网络素养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特点。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出了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内在作用机制,建立和拓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沉迷的模型,描画出大学生网络沉迷高危险人群画像,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实证呈现,通过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结合,不仅对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素养和网络沉迷的研究有"描述性"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对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阐释力",丰富大学生网络沉迷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结合马克思异化理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中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三角关系的研究视角,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和4G互联网络的普及,以手机SNS为代表的媒介、SNS主要使用者——大学生、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沉迷表现及原因。基于大学生网络沉迷多因素影响模型的作用机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素养教育经验,提出以社会教育路径、学校教育路径、家庭亲朋教育路径和自我教育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沉迷预防机制,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沉迷症状的发生,缓解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沉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