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国内、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依据公共管理、投入与产出等理论,透过科学发展观、举国体制、体教结合、体育市场化等热点问题视角,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构建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系统。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数量少、规模小,并具优势小项区域性特点;梯队结构不够合理;早期专项化趋势明显,运动寿命较短;学历偏低,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学校教练员学历偏低;体操训练大纲尚需修改与完善。2澳大利亚、美国社会化的体操协会管理方式,注重体操的普及与提高,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成功的俱乐部市场化经营方式和手段等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构建原则有:科学发展观原则、国外借鉴原则、渐变性和前瞻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注重效益原则等9条原则。4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演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演变趋势应与社会发展、体育改革方向一致;培养系统结构演变是渐进式演变,封闭性向开放性演变;后奥运期,培养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有:项目发展因子、观念因子、家庭因子等。5后奥运期应加快协会实体化;加强国家队内部后备人才培养;定位于“宝塔式”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竞技体操协调、可持续发展;体操业余训练应把文化教育归还教育系统,优秀运动队应利用地方体育院校优势,以解决学训矛盾。6管理社会化、培养主体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竞赛和体育设施社会化等是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我国竞技体操市场化条件有:改革趋势的导向条件、公共产品的理论条件、市场客体的价值条件、举办国际赛事的经验条件、国外借鉴条件、供给主体的优势条件;促进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发展,应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拓展体操多元化功能,培育体操竞赛、表演、培训市场,扩大媒体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7原六大体育学院仍具备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条件和多方面优势,但也存在经费、政策支持、医疗等方面限制;理论设想与规划体院自身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模式的管理、经费、文化教育、师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安排、竞赛制度等,并构想与分析幼儿园-试点小学-试点中学-体育学院不同学校层层衔接一条龙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