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艺术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eme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植是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于2011年正式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植在蒙语中称为“苏日哈塔木乐”,意思是锋毛栽植,故简称为毛植。毛植是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大经纬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制作的整个过程都不会用到针和线。作品立体、逼真,再现了动物的原生状态,体现了蒙古民族手工艺的艺术工艺特性和蕴含的艺术价值。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被誉为“平面标本”。笔者试图通过将文献资料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历史溯源、工艺流程及艺术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其艺术审美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对毛植技艺的演变问题进行诠释。本文的第一部分,梳理了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从古到今的演变脉络;第二部分,是对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生存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详实的记录,并对毛植的制作工艺进行系统分析和技术还原;第三部分,是对毛植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特征的研究探讨,通过对毛植的发展规律和当代发展途径的探究。与此同时,将毛植与蒙古族地毯、挂毯、毡绣等相关工艺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毛植独有的审美特征;最后一部分,是探讨在如今成为热门话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毛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其隐含的文化缺失与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局限及内蒙古毛植转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毛植的调查和研究中可以看到,毛植制作技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它的研究添补了因民族和历史的局限而造成的文化空白,尽管留世的毛植作品和文字资料很少,但我们通过前人的记忆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仍能将毛植制作技法流传,这应是毛植制作技法之万幸,民族工艺之大幸。发展这一古老工艺对研究民族工艺发展史有重大意义,是对前人和后人的历史责任。本文参考艺术人类学、功能理论与口述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田野考察。另外,再结合文献的分析,对察哈尔蒙古族毛植技艺的艺术特征和传承发展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纵向地从毛植制作技艺的现代演变来探讨毛植在当下的生存环境。
其他文献
运用数学规划法和“最优设计”原理,对新型边坡压实机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结果经计算机运动模拟仿真和分析,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Using the mathem
介绍利用Lab VIEW开发的"车辆平顺性测试与评价系统"软件,给出了几个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给出平顺性评价报告,广泛适用于工程机械、汽车和建筑机械等
纵观当今美术画坛,塔吉克民族风情国画创作可谓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远在新疆西北部的塔什库尔干高原,在带给我们对于自然辽阔风景无限感叹的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它独具特色的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逃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书法的产生与发展也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传承与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近百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
并行模式能够解决现行的传统串行设计与制造的模式的问题,并且能够考虑到当今的主流绿色设计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提高模具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