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氨基酸水平,观察EH患者血浆氨基酸水平的代谢特点,并分析血浆氨基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 IMT)的关系,寻找EH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为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入选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EH患者399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4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服药史、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留取静脉血标本检测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用串联质谱法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浆氨基酸水平,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EH患者组血浆氨基酸水平的代谢特点,并比较不同性别EH患者间血浆氨基酸水平的差异。根据c IMT检测结果分为斑块阳性组220例,斑块阴性组179例,比较EH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浆氨基酸水平的差异。按照BMI水平将患者分成A1组(BMI<24Kg/m2),A2组(24Kg/m2≤BMI<28Kg/m2),A3组(B MI≥28Kg/m2)三组,比较三组间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s)的差异。按照血浆BCAAs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B1组(BCAAs≤223.47μmol/L),B2组(223.47μmol/L296.03μmol/L)四组,比较四组间c IMT的差异。用Spearman分析不同血浆氨基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何种血浆氨基酸是E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H患者组血浆氨基酸分布有如下特点:天冬酰胺、瓜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精氨酸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H患者中血浆氨基酸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中天冬酰胺、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均高于女性,胡椒酰胺低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斑块阳性组EH患者血浆丙氨酸、天冬酰胺、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均高于斑块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BMI分组之间血浆BCAAs水平存在差异,A3组BCAAs水平(277.29±55.54μmol/L)明显高于A1组(242.72±43.25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BCAAs分组间c IMT水平存在差异,B4组c IMT水平(1.659±1.150mm)明显高于B1组(1.074±1.1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亮氨酸(r=0.184)、缬氨酸(r=0.154)、支链氨基酸(r=0.194)、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r=0.102)等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加(OR=1.032)、SBP升高(OR=1.017)、支链氨基酸升高(OR=1.008)、合并糖尿病(OR=2.173)是EH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OR=0.464)、HDL-C升高(OR=0.394)是EH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8.BCA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计算BCAAs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262.8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H患者血浆中天冬酰胺、瓜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增高,精氨酸水平低。丙氨酸、天冬酰胺、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增高与E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EH患者血浆氨基酸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天冬酰胺、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支链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显著高于女性,而胡椒酰胺水平低于女性。2.EH患者的BMI与血浆BCAAs水平呈正相关,血浆BCAAs水平与c IMT的发生呈正相关,血浆BCAAs升高是E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3.BCAAs>262.86μmol/L是诊断E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一个切点,对预测EH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