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保护和提升北京明长城周边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北京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含林相图)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北京明长城沿线两侧3km范围区域内的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评价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状况,并简要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以期为研究区长城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1)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别从景观组成结构特征、数量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和稳定性、异质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该研究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面积比重之和达83.38%,景观斑块以0.5km2以下的中小型斑块数量居多;有林地聚合性最强,连接性最好,破碎化程度最低;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景观连接性差,破碎化程度高;农地和其他用地斑块形状不规则程度较高,稳定性差;区县间,密云景观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集中化程度最低,而怀柔则相反。(2)将研究区划分为315个小区,依据脆弱度指数和干扰度指数,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定量分析各个区域的相对生态风险程度,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风险可能发生的综合性概率。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怀柔东南部与密云接壤处生态风险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怀柔西南部及密云西北部逐渐降低;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延庆东部、密云东部及平谷等地,较高及高风险区域则主要分布于怀柔及密云境内。其中,八达岭、黄花城、慕田峪、五座楼、古北口、金山岭以及司马台等著名长城段风险相对较高。(3)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区的相对生态风险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针对各等级提出相应的生态风险预防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