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檀香散对慢性低氧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iou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探讨藏药三味檀香散对低氧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模拟海拔5000m低氧20d Wistar大鼠,分别给予三味檀香散高(HigherDose)、低剂量组(Lower Dose)处理18d。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各组进行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研究,分别记录稳定灌注期及复灌末系统灌注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Dp/Dtmax)和心率(HR)的变化情况,同时收集各期心脏灌注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及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微量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心脏组织形态学,探讨三味檀香散对低氧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观察常氧及低氧各组心脏动力学指标发现:复灌期较稳定期灌注压升高明显(P<0.05),LVSP、±dp/dtmax绝对值明显下降(P<0.05),心率未见显著改变;常氧三组中,在复灌期时,小剂量组LVSP、±dp/dtmax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三组中,在复灌期时,小剂量LVSP、±dp/dtmax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对照组与常氧对照组,低氧大剂量组与常氧大剂量组之间,稳定期及复灌期指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低氧小剂量组LVSP、±dp/dtmax绝对值明显高于常氧小剂量组。心脏灌流液生化学指标显示:1.各组CK、LDH及MDA,三者在复灌期较稳定期均明显升高(P<0.05);常氧组与低氧组中,药物大小剂量组指标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减缓,提示药物的改善作用,其中小剂量组较大剂量组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该效应在低氧小剂量组比常氧小剂量组表现更为突出(P<0.05);2.各组T-SOD及GSH在复灌期较稳定期均下降,且差异明显(P<0.05);常氧组与低氧组中,药物大小剂量组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减缓,提示药物的改善作用;药物小剂量组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0.05),并且该效应在低氧小剂量组比常氧小剂量组表现更为突出(P<0.05)。3.组织形态学观察可以看出,低氧药物组较低氧对照组心肌横纹清晰,无肌凝、肌溶,部分间质血管可见代偿性再通,提示药物的保护作用。结论:1.三味檀香散能降低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强心作用。2.三味檀香散可降低心肌CK、LDH及MDA含量,增高T-SOD及GSH含量,改善心脏形态学变化,可能是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理。
其他文献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人类受孕后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是最早出现的妊娠特异性物质,hCG的合成与分泌与妊娠密切相关。在妊娠早期hCG的浓度迅速升高,检
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是一种非电离辐射,频谱范围很宽,从极低频至甚高频生物效应广泛,许多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文从自由基生物学的角度,以神经细胞和肝脏线粒体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全世界大约有超过1亿的感染者,其中50%以上的转为慢性,甚至发展为癌症。丙型肝炎病毒有着极高的变异率,这是它逃避人体免疫监视的
目的:  1.构建Zmp1慢病毒载体LV2-zmp1,用LV2-zmp1重组慢病毒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使Zmp1基因在巨噬细胞RAW264.7中稳定表达。  2.慢病毒LV2-zmp1感染巨噬细胞 RAW264.
该研究首先从转染有IL-1β的HIG-82细胞和人新鲜胎盘组织两种途径提取Sa抗原并鉴定其抗原性.利用双向电泳分离Sa抗原粗提物,用标准血清Western blotting双向电泳凝胶来定位Sa
传媒艺术和传统的艺术相比,其审美特性和现在的艺术教育有相应关系。中国传媒大学主要的学科都是围绕着传媒,原来叫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改称中国传媒大学,现在的艺术学科在学
目的:通过饲喂高胆固醇建立兔AS动物模型,观察GSPE对AS的预防作用,并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1)研究GSPE对血脂的影响;(2)通过观察GSPE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CD137是一种可诱导的细胞表面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成员,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上,静止的T细胞不表达CD137.CD137配体(CD137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
人IFN-λ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 λ1-干扰素(Interferon-λ1,IFN-λ1)是在2002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在很广泛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