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现已成为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近年来,乳腺癌的新增病例数不断上升,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虽然乳腺癌病因学研究不断深入,但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结论。生殖因素、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等都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原因,但这些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其他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肿瘤发生被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比如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Nasal Pharyngeal Cancer,NPC),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与女性宫颈癌等。EBV是一种DNA病毒,近年来EBV感染也被认为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一个易感因素,但大量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Glenn等研究表明人乳腺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的基因序列,并且其感染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及进展分期有关。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无法在乳腺癌组织中探测到EBV存在。HPV也是一种DNA病毒,包括多种亚型,其中HPV16被认为是高危亚型,关于HPV16感染如何促进癌症的进展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的基因变异提示 HPV16在癌症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 Lonardo首次通过PCR对17名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发现HPV16的检出率是29%。de Villiers的研究中乳腺癌患者标本HPV的检出率是86%(25/29)。然而,也有一些文献报道称未能在乳腺癌标本中探测到HPV表达。本课题组之前进行的研究通过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联合多重PCR检测质谱法(PCR-mass spectrometry,PCR-MS)对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以及健康乳腺组织进行了EBV、HPV等多种病毒的筛选检测,结果虽然在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出EBV和HPV16阳性表达,但是对于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病毒感染的亚细胞定位等相关内容未能全面体现,因此本研究联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q-PCR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讨EBV和HPV16在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以及正常乳腺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全面探讨乳腺癌的发生与EBV和HPV16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参考及依据。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的发生分别与EBV和HPV16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1.收取9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织标本(包括4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20例原位癌)、20例乳腺纤维瘤以及10例乳腺正常组织标本。所有标本均来源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的手术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EBV潜在膜蛋白(LMP-1)和HPV16染色,比较不同类型乳腺组织EBV及HPV16感染检出率、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毒检出率。并通过高倍镜下细胞计数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有病毒感染的标本的阳性细胞率并进行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之间阳性细胞率的比较,判断EBV及HPV16的感染程度是否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3.采用q-PCR方法对上述所有标本EBV的内部重复序列BamHIW区域和HPV16的E6基因位点进行扩增,比较不同类型乳腺组织的EBV及HPV16感染检出率。 4.采用FISH对上述所有标本是否表达EBV及HPV16的特异性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和定位,比较不同类型乳腺组织的EBV及HPV16感染检出率、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毒检出率以及病毒基因特异性表达产物在感染细胞内的表达位置。 5.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q-PCR和FISH方法3种方法对乳腺组织标本EBV和HPV16感染的检出率有无差异。 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EBV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2.22%(38/90), 乳腺纤维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均为0;HPV16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2.22%(38/90),乳腺纤维瘤标本为5%(1/20),正常乳腺组织为0。 2.感染EBV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BV阳性细胞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为(29.73±0.51)%,浸润性小叶癌为(28.14±0.65)%,原位癌为(51.11±0.68)%,原位癌组的 EBV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感染HPV16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HPV16阳性细胞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为(29.78±0.38)%,浸润性小叶癌为(28.31±0.53)%,原位癌为(51.83±0.65)%,原位癌组的HPV16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 3. q-PCR结果显示:EBV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43.33%(39/90),乳腺纤维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均为0;HPV16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4.44%(40/90),乳腺维瘤标本为5%(1/20),正常乳腺组织为0。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中,EBV和HPV16的病毒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4.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V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43.33%(39/90), 乳腺纤维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均为0;HPV16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1.11%(37/90),乳腺维瘤标本为5%(1/20),正常乳腺组织为0。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中,EBV及HPV16的病毒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5.免疫组化、q-PCR以及荧光原位杂交3种方法对乳腺癌标本EBV及HPV16的检出率不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 1. EBV及 HPV16两种病毒在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组织中都有一定的检出率,提示我们EBV和HPV16感染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但是与发生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 2. EBV和HPV16的主要感染部位为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提示我们该两种病毒的感染机制可能与影响宿主的基因组有关。 3. EBV和HPV16共同存在于乳腺癌组织中,提示我们该两种病毒感染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有协同促进作用。 4.原位癌组织中EBV和HPV16阳性细胞率最高,提示我们病毒的感染程度及负荷量可能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