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具有氧含量高、水含量高、热值低、吸湿性强、体积密度低等缺点,如果将其作为能源资源使用,需先对其进行脱氧提质预处理之后才能实现高效热转化。烘焙是一种条件温和且操作简单的预处理技术,烘焙后生物质的燃料品质得到改善,更适用于后续的热化学转化。但因为传统烘焙的温度(200-300℃)条件较温和,对生物质的脱氧能力有一定局限,因此需对传统烘焙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团队通过前期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具有氧含量高、水含量高、热值低、吸湿性强、体积密度低等缺点,如果将其作为能源资源使用,需先对其进行脱氧提质预处理之后才能实现高效热转化。烘焙是一种条件温和且操作简单的预处理技术,烘焙后生物质的燃料品质得到改善,更适用于后续的热化学转化。但因为传统烘焙的温度(200-300℃)条件较温和,对生物质的脱氧能力有一定局限,因此需对传统烘焙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团队通过前期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气体压力强化烘焙脱氧的气压烘焙(Gas-pressurized Torrefaction,GP)方法,并对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气压烘焙生物质的气化特性做了初步研究和验证。为完善对气压烘焙方法的深入理解并推动其实际应用,本文针对气压烘焙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反应过程、产物特性及演变规律、和产物的高效利用)展开研究,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有:(1)压力对气压烘焙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有待研究;(2)气压烘焙过程中的生物质的热分解机理尚属空白;(3)生物质气压烘焙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规律仍未可知;(4)基于气压烘焙产物特性的最佳转化利用方式有待探索。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研究:(1)详细研究了气压烘焙产物的收率、组成、结构特征及理化特性,获得关键参数,压力对烘焙产物特性的影响规律。气压烘焙使稻秆的氧含量降低至22.78%,热值提高到27.35 MJ/kg,脱氧提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烘焙,并且实现了稻秆中挥发分向固定碳的转化。气压烘焙在1.3 MPa、250℃的温和条件下即可实现稻秆中纤维素的显著分解和氧的高效脱除,且随着压力升高,脱氧提质效果进一步增强。(2)引入介于气压烘焙和常压烘焙之间的半封闭系统烘焙,对比三种烘焙产物的特性,定量分析了气压烘焙过程中二次反应和压力的作用,并获得其对烘焙生物质关键参数的贡献度。在200℃下,气压烘焙的优势主要是由压力引起的,压力对质量损失、高位发热量(Higher heating value,HHV)提升、氧脱除量和纤维素分解量的贡献度分别达到63.69%,81.86%,63.87%和93.26%。在250℃下,压力对气压烘焙生物质的质量损失,HHV提升,氧脱除量和纤维素分解量的贡献度在30%-60%之间,而二次反应的贡献度在40%-70%之间。此时,气压烘焙的优势来自于二次反应和压力的协同作用。(3)在系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质气压烘焙、半封闭烘焙、及传统常压烘焙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获得了各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所获得的模型对实验结果的拟合度分别高达97.05%,99.08%和98.96%。与常压烘焙和半封闭烘焙相比,气压烘焙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气体向液体的转化,其反应速率常数达到0.0952 min-1。二次反应显著促进了液体向固体和气体向液体的转化。压力不仅促进了固体向气体和液体向气体的转化,还显著增大了气体向液体的逆向转化的反应速率。(4)通过深入分析气压烘焙过程中产物理化特性的演变机制,提出了气压烘焙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建立了反应机理模型。在气压烘焙过程中,生物质中的氧主要通过半纤维素和纤维素脱氧解聚被脱除,大部分碳则保留在生物质中。烘焙初期产生了挥发性物质和固体中间产物,挥发性物质通过自身分子之间以及与中间产物之间的二次反应,促进了中间产物的二次脱氧以及挥发性物质中的碳向烘焙产物转移。中间产物通过进一步聚合和芳香化,形成最终的气压烘焙生物质。二次反应主要体现为挥发性物质自身二次分解及其与中间产物的二次反应,而压力不仅对生物质的热解起到强化作用,对烘焙产物的聚合和芳香化反应也有促进作用。(5)基于气压烘焙产物的特性,提出了与煤共气化的利用方式。通过对合成气收率和组成、共气化过程的协同效应及动力学分析,证实了气压烘焙强化了生物质和煤共气化过程的协同效应,使煤中的碳转化率提高了6.12%。动力学分析表明,气压烘焙显著提高了共气化过程的反应性,降低了共气化活化能,提高了频率因子。本文通过对气压烘焙过程及机理、产物热转化利用等方面的考察,进一步从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角度验证了气压烘焙的可行性,并为生物质气压烘焙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蛋白质是调控生命活动的重要分子,翻译后修饰(简称:修饰)是蛋白质功能的重要调控机制。发生在特定氨基酸残基的磷酸化、琥珀酰化和棕榈酰化等修饰,通过动态改变蛋白质的构象、活性和亚细胞定位,参与几乎所有生物学过程。蛋白质修饰与功能的异常则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系统整合蛋白质修饰与功能相关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利用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代表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优化和完善修饰底物、位点和功能预测的
第一部分基于线粒体自噬的薯蓣皂苷元改善T2DM大鼠睾丸损伤的机理研究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能否通过影响睾丸组织线粒体自噬而改善T2DM大鼠睾丸损伤。方法以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T2DM脂代谢紊乱所致睾丸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组设模型组、薯蓣皂苷元低剂量组、薯蓣皂苷元中剂量组、薯蓣皂苷元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阳性药对照组,另以正常大鼠设正常对照组。药物持续干预12周后,后面相关实验指标检测分析。
感染性眼内炎是病原体侵入眼内组织并在眼组织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可累及和破坏眼内多种组织,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感染性眼内炎依感染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依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等亚类。本文根据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现状,就其发病率、病因学、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检测和治疗原则等作一概要介绍,以提高同人对此疾病的认识,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对于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安全性、时效性及管理风险控制具有实际帮助。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征,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导向及技术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难点、应用对策及应用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部分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期为未来阶段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构建多元化电气自动化控制、管理机制提供帮助。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对数据传输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实现更大容量和更高速率的信号传输,光互连技术逐渐在短程通信中取代了传统的电互连技术。基于硅基光电子技术的光互连将是主流平台之一,硅光技术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与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工艺兼容等优点,可实现将光子回路与微电子器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硅基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仅仅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其公证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5.5%,引起了光伏领域科研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根据器件结构的不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介孔结构器件,平板结构器件和可印刷介观结构器件。其中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使用了丝网印刷技术和采用碳作为对电极材料,可以实现更低的制备成本和良好的器件稳定性。然而,钙钛矿在介孔膜结构中的结晶过程难以控制,器件中还存在大量界面损失,影响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充分体现了其自身价值所在。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进行故障诊断和风险防范,并提升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出发,探究其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并对未来的应用方式提出建议。
二维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光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其中,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家族是继石墨烯之后又一种被热切关注与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其灵活可调的能带结构、极大的开关比、合适的迁移率、新奇的谷选择消色差等性质。近些年,二维MoS2已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等众多器件中获得了实际应用。另外,随着p型掺杂二维MoS2质量的逐渐提高,有望使二维MoS2参与下一代
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单一雷达对抗干扰越来越困难,组网雷达协同抗干扰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也是今后体系对抗的主要样式,因此,协同探测、协同对抗成了现阶段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这一背景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数据融合的协同抗干扰技术和基于Unity3D、RTX和反射内存技术的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完成了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建模。针对常用的线性调频脉冲照射
第一部分:人卵巢癌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目的:通过调节培养条件筛选适宜的培养方案,构建人卵巢癌3D类器官和人卵巢癌气液类器官,并在组织学和基因组学层面上进行验证。方法:在2018年4月份至2019年8月份,于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集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和新鲜血液,进行培养条件的摸索,并成功构建卵巢癌3D类器官和卵巢癌气液类器官。通过调节IGF1、HGF、Hereg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