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唯物辩证法根据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和谐社会”的话题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大多数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阐述,而很少有人探讨和谐社会的哲学根据,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辨析和谐概念,揭示和谐社会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性,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突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阐述用唯物辨证思维方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于我们认识“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入手。认为这是应对改革攻坚战的需要、是融入国际社会并承担国际责任的需要、也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需要。 正文部分首先对“和谐”的概念进行辨析。分析和谐的字面含义和在古代哲学中的辩证含义及不足之处,并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指出“和谐”要以矛盾为前提、以度为界限、以辩证否定为动力以及“和谐关系”的性质:有重点的均衡性、有相异性的相济性、有相对性的确定性。 其次,着重从社会有机体的唯物辨证本性出发,分析“和谐社会”的共性:是将差异和矛盾限制在“度”的范围内;是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相适应;其形成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社会主体自觉活动的结果;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性:是和谐生产力与和谐生产关系、和谐经济基础与和谐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分析的过程中,揭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突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再次,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发展中追求全面协调;在全面协调发展中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重点;在全面协调发展中把握“度”。这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他文献
针对随钻声波测井中换能器技术及装配的难题,研制了随钻声波测井声系短节模拟样机,基于随钻单极声波测井理论,以指向性、接收响应、单极测量功能等3个指标评价了声系短节及各
柳敬亭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艺人,不但与诸多文士密切,且从容往来公卿之间,当时文士多曾为之立传纪事或是赠以诗词,形成了清初文坛独特的“赠柳”现象。本文
在全国PPP项目建设运营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行业的PPP项目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不少项目成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示范项目。与一般的基础设施PPP项目有所不同,农业PPP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众多、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对于其风险的识别和分担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管控方法。所以,在农业PPP项目中,如何识别风险并在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担直接影响项目能否顺利开展。本文首先梳理了
散传是传记文学的重要分支。它源远流长,自东汉末期兴起以来,代有其作,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风格各异。散传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墓志、行状、碑铭,虽不具备较高的文学性,但作为一种
西汉初建至武帝一世,政治大势经历了同姓割据到帝权加强的演进,主流思想经历了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的变迁。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士人群体,他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种心
以蔚县为研究对象,指出当前蔚县经济发展存在发展路子陈旧,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特色产业发展口气大、实效弱等问题;提出明确发展思路,挖掘隐性资源,面向市场,找准特
刘震云是当代文坛上一位严肃的作家,总是执着地拷问着人生,追寻着存在的终极意义。其九十年代“新历史”叙事是一种沉痛的“存在之思”,在对历史的重新叙述中审视社会人生,实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了重大改革。一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而是由若干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林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位翻译家。他不懂任何一门外语,却通过笔录他人口述的方式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180多种作品。他的
敦煌文献为文化典籍、史学、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科学及宗教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扩大和推进了与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意义是多方面的。由于敦煌文献本身非常有效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