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标淡化是一种严重破坏商标内在显著性的行为。正确认识商标淡化、寻求商标反淡化法律规制,对驰名商标提供特殊保护,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国外经典案例和学者著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商标淡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全文由四个章节够成,较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商标保护理论的不足、商标淡化理论的来源、行为认定、先进立法经验等内容。特别介绍了2006年《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案》的出台和主要修改内容。最后,结合《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阐述了对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的建议和法条构想。第一章,从商标经济功能的角度,详细回顾了商标保护理论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传统的混淆理论可以保护商标的识别和传播功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混淆理论呈现出不断扩大解释的趋势。当商标在商品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变化,商标的承载的意义空前丰富的时候,传统的商标保护理论已经不足以保护所有的商标经济功能。某些商标开始具有内在声誉,可以脱离商品独立存在,商标保护一度陷入困境。淡化理论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孕育而生。文章分析了传统商标保护理论的不足并对淡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了介绍。第二章,这部分集中介绍了商标淡化行为的法律认定,笔者认为,商标淡化理论较之传统商标理论是商标保护的极大扩充,为了防止“知识霸权”,反淡化保护的对象不宜宽松,仅限于驰名商标。另外,本章还着重讨论了淡化行为的类型、构成与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淡化行为的类型而言,作者认为应包括弱化和玷污两种,每种淡化类型相对应了商标经济功能的损害。就商标淡化行为的构成要件而言,主观过错不是构成要件之一。实践中淡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四种形式。第三章,为了更好的研究淡化理论,借鉴先进经验。本章介绍了2006年美国商标反淡化修正案的出台背景和修改内容。为了复归、彰表商标淡化制度的原初意图、内核理念,修正案对淡化的定义、判断标准、驰名因素、表现形式等加以明确和重塑,以减少实践中的分歧,统一法院的认识及适用标准。美国商标反淡化法修正案的出台是淡化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对各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不失为大有裨益的借鉴。第四章,随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速度加快、保护力度加强,更着眼于对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尊重及维护,亦必将建立相应的驰名商标淡化制度,文章结合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通过介绍当今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领域的现状,特别是对现行《商标法》第13条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具体的商标反淡化制度的立法建议,针对第三次《商标法》修改中关于驰名商标淡化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文章结尾处对我国商标反淡化法条作出了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