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激光系统强光光学元件热损伤机理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r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能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能激光系统正从实验室逐步走向战场。面对严苛的战场应用环境,提高高能激光系统中强光元件的抗损伤性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能激光系统中的强光元件须承受数kW/cm~2的连续强光长时间辐照,若局部吸收过多的激光能量,极易出现热损伤,严重损害系统的可靠性,制约着高能激光系统走向实用。目前来说,国内外对强光元件损伤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短脉冲引起的光电场效应研究,对于长脉冲和连续激光的热效应研究相对较薄弱。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高能连续激光系统中强光光学元件的热损伤机理,主要内容如下:研究了强光光学元件热损伤的一般过程,建立了通用物理模型。首先利用强光元件微弱吸收分布测量仪测量了强光元件表面的吸收分布,相较于基底疵病和膜层缺陷引起的吸收峰,污染物导致的吸收峰尺度和量值都要大两个量级。这表明污染物是造成强光元件热损伤的首要因素。进而在实验上研究了强光元件的热损伤行为,将强光元件的热损伤分为局部位置能量累积、膜层消融、热应力累积与炸裂以及元件熔融四个过程。基于热传导理论和热应力理论,建立了强光元件热损伤的通用物理模型。热损伤开始由粘附在强光元件上的污染物引起,污染物使表面形成局部较强的吸收峰,吸收峰吸收大量激光能量并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给膜层,使膜层局部温度迅速升高,开始出现小面积消融。消融后的区域显露出基底,基底热应力快速累积的同时,不断地向周围传导热量,致使周围的膜层继续消融。当基底热应力达到断裂强度,元件开始出现断裂,形成灾难性损伤。依据上述物理模型,研究了膜层消融过程、热应力累积与炸裂过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对腔内强光元件的热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腔内强光元件局部损坏会影响激光振荡、改变腔内光强分布。利用巴比涅原理和衍射光学理论、角谱理论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微尺度下反射率凹陷和大尺度下反射率凹陷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发现,强光元件微尺度的反射率凹陷对激光光场的影响很小,随着损伤区域的扩展,会对激光光强分布产生影响,使照射到损坏区域的激光功率密度不断减小。根据腔内强光元件损伤面积与激光光强分布的耦合关系,利用物理模型研究了腔内强光元件的热损伤过程,腔内强光元件的损伤面积不会一直扩展,而会收敛到某一固定值。对强光元件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通过实验证实了使用“First Contact”清洁的效果优于人工清洁效果,探索了标准化的清洁方法;根据洁净强光元件吸收率的退化规律,评估了洁净强光元件的使用寿命;讨论了强光元件热损伤的尺度律问题,在高能连续激光辐照下,辐照激光功率线密度(单位W/cm)相同,强光元件的损伤行为相同,不同尺度系统所需要的急停时间与尺度比的平方成正比。论文建立了高能激光系统中强光元件热损伤的物理模型,阐明了强光元件热损伤的机理,对于提高强光元件的抗损伤能力,保障高能激光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收集深圳市65家企业职业卫生基础资料,从10方面60项指标结合企业规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场所中职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要求不断提升。基于此点,我国高层建筑单位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与施工技术,充分掌握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同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氟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新型衍生物,具有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表现出类似聚四氟乙烯的性质,被称之为"二维特氟龙".氟化石墨烯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其在高能锂原电池正极、新型纳
会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重要构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招收和培养沿线国家留学生是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渠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哈尔滨工程大
期刊
电子商务是e-Commerce,而电子业务则是e-Business,文章首先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然后介绍了石油化工电子业务的进展情况。电子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新领域,本文重点阐明了石
功能文体学将语言看作是具有意义潜势的语言系统,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它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内部,而且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文体学是现代文
<正>自然地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正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样,实验也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虽然,由于地理研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宏观特征,绝大多数地理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所产生的数据量呈井喷式增长。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已经成为决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能否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