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呈高速稳定增长势态,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直线上涨,对乳制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大。中国乳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爆发。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三鹿“毒奶粉”)以来,乳制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系列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恶性事件使得我国乳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对国内乳品业的发展造成重创,制约了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也对乳制品的进出口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国内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以受到重视,各乳制品企业开始把数量型发展战略升级为质量型。乳制品行业比较特殊,是由不同的独立企业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以乳制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料奶的生产,经乳品公司的进一步加工,通过分销商、经销商、零售商等,最后至消费者手中,是把最终消费者和整个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养殖场、奶农、原料乳检测站、乳制品生产加工公司、分销商、经销商、配送商、零售商等)连接起来的价值链。每个环节由各节点紧密相连,无论哪个节点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牵连整个价值链条并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严重的会致使链条断裂。乳制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链条的各个环节与连接各环节的每个节点企业的可能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管控。在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大量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中,针对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乳制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乳品供应链的缺点(如各节点分散、信息孤立不对称、各环节无法有效沟通及追溯等),并降低了其风险发生概率。但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目前,物联网技术在乳制品供应链中的应用还处于导入成长期,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研究也多从定性的角度,鲜有较为具体的定量分析。本文以物联网技术在乳制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为立足点,构建了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乳制品供应链中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将识别出的风险因素按照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次进行划分,确定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值,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并按风险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经评估结果显示,R5(信息安全风险)、R6(IT技术风险)、R15(信誉风险)、R7(网络不稳定风险)等成为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为R5(信息安全风险)。而传统的乳制品供应链风险R8(内部运营风险)和R9(外部合作风险)的排序靠后,得到了有效控制及规避。根据评估结果设计构建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信息安全监管机制、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行业信誉保障机制和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