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存在主义对托尼·莫里森《秀拉》的影响。托尼·莫里森是美国二十世纪的黑人作家,如果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是使她步入文学殿堂的作品的话,那么《秀拉》则是增强她的文学力量的作品。莫里森在1969年开始创作《秀拉》,那时正是非裔美国人和一些为了夺取平等权利和机会的行为主义时期。《秀拉》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是非裔美国人种族主义,固执的态度和压迫问题。同时,更深入的探究了美国黑人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次,也暴露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想保留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和身份的黑人都要清楚的意识到要继承和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要为了真正的存在和个人而斗争。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秀拉》这个小说,从而揭露美国黑人在美国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个人的真正的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等重要问题。作者托尼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小说《秀拉》的故事更改,存在主义理论的阐述和论文陈述部分作了简要说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个阶段”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在《秀拉》中有充分的体现。秀拉,奈尔和夏娃从“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信仰”阶段的三个人生阶段的角度来证明他们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的存在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萨特的“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也体现在《秀拉》中。黑人在白人统治的社会里,丧失了选择的权利。而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者根据萨特的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的三个原则-“生存的困境”,“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来具体分析《秀拉》,同时,来表达对黑人身份和文化的追求。从我们以上所阐述和讨论的,能得到一个结论:黑人需要找到与白人抗争的力量,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和自我身份,从而在精神上重获新生,找到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