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选择——论存在主义对托尼·莫里森《秀拉》的影响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存在主义对托尼·莫里森《秀拉》的影响。托尼·莫里森是美国二十世纪的黑人作家,如果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是使她步入文学殿堂的作品的话,那么《秀拉》则是增强她的文学力量的作品。莫里森在1969年开始创作《秀拉》,那时正是非裔美国人和一些为了夺取平等权利和机会的行为主义时期。《秀拉》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是非裔美国人种族主义,固执的态度和压迫问题。同时,更深入的探究了美国黑人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次,也暴露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想保留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和身份的黑人都要清楚的意识到要继承和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要为了真正的存在和个人而斗争。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秀拉》这个小说,从而揭露美国黑人在美国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个人的真正的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等重要问题。作者托尼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小说《秀拉》的故事更改,存在主义理论的阐述和论文陈述部分作了简要说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个阶段”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在《秀拉》中有充分的体现。秀拉,奈尔和夏娃从“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信仰”阶段的三个人生阶段的角度来证明他们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的存在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萨特的“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也体现在《秀拉》中。黑人在白人统治的社会里,丧失了选择的权利。而在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者根据萨特的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的三个原则-“生存的困境”,“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来具体分析《秀拉》,同时,来表达对黑人身份和文化的追求。从我们以上所阐述和讨论的,能得到一个结论:黑人需要找到与白人抗争的力量,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和自我身份,从而在精神上重获新生,找到真实的存在。
其他文献
梁实秋既是著名的散文家,又是伟大的翻译家,译作颇丰。他的莎剧翻译作品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人的广泛承认,然而对其小说翻译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选取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的小
埃德伽·劳伦斯·多克特罗(1931-)是美国文坛上重要的后现代作家。在美国后现代文学中,他被公认为领军人物之一。从1960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出版起,迄今为止多克特罗共出版了10
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结果是语言借用,而词汇借用被认为是语言借用中的主要部分。词汇借用即本文所研究的外来词。英源外来词作为一种词语群在汉语中不断被复制使用,这种“复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她不仅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而且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也拥有一颗关爱之心,因此,女性与
众所周知,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能力中最重要也最难以提高的一个能力,四项能力即听,说,读,写。由此可见,听力理解是达到无障碍交流的重中之重。   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的应用仍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英语毫无疑问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口语更是因其快速直接的本质而在交际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多,许多大学英语学习者发现在与目的语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有时候还可能产生语用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学派和文化学派的出现,人们已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模棱两可以及异质的混乱看
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经济互相依存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经济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