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既是著名的散文家,又是伟大的翻译家,译作颇丰。他的莎剧翻译作品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人的广泛承认,然而对其小说翻译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选取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的小说Silas Marner中译本,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运作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梁实秋的主体性在《织工马南传》中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译论界发生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阐释学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作者至上的偏见,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译者身上存在历史性的合理性,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哲学阐释学为基础,斯坦纳提出了阐释学运作理论。他认为翻译建立在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而后译者从语言上侵入原文,又将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输入译作,最后,斯坦纳还提出重要的一步,即补偿。斯坦纳的翻译运作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紧密相连。
本文共含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译者主体性。第二章梳理了以织工马南传与梁实秋为题的主要研究及其不足。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与运作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第四章则运用斯坦纳的理论分析了梁实秋的《织工马南传》中译本。从梁实秋对原作的信任、侵入、渗透、补偿展开讨论了梁实秋的译者主体性在《织工马南传》译本中的体现。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译者主体性因素切切实实地分布在翻译的全过程中,也对译本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影响,期望本文对以后的译者主体性及鲜为研究对象的梁实秋小说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