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利用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深县凹陷榆科油田东营组—主要是东二、东三段地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结合动态资料对油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油水矛盾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及剖面沉积微相对比,对榆科油田东二、东三段的沉积特征、砂体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县凹陷是一个被旧城北断层、衡水断层所夹持的双断型新生代凹陷,其东营组地层是在沙河街组地层沉积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套水退式碎屑沉积,凹陷内水体逐渐收缩变迁。东二、东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以曲流河为主,但也具有辫状河的若干特征,分析后认为该地区为非典型曲流河沉积。河道砂坝是主要的砂体类型,岩性以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一跳中悬夹过渡式”和“两段式”为主,表明兼具反映曲流河边滩和辫状河心滩的粒度特征。垂向上常见砂岩向上突变为泥岩的相序特征,天然堤不发育,也反映了一种非典型曲流河的特征。根据榆科油田以曲流河为主但具有非典型曲流河的沉积特征,参考近年来对河流类型划分的最新成果,对比非典型曲流河沉积特征,建立榆科油田东营组非典型曲流河的相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主力砂层组和单砂体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恢复当时的沉积地貌,更好的把握有利砂体发育位置及展布规律。由于以往的以砂体等厚线为基础的沉积微相成图方法与油田实际生产资料结合不够紧密,砂体展布刻画不够精细,本次研究采用了较新的沉积微相成图方法,将河道主流线及未被充填的废弃河道水流添加到沉积微相图中,力图更好的恢复当时的古地理面貌。传统的河流相研究方法及成图方法,不能够准确刻画研究区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水单元,导致了“下油上水”矛盾的产生,与一般的油气富集规律不符。因此,本文分析了河道主流线及废弃河道对油气的横向遮挡作用,力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解释油水矛盾,为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油气开采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