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研究——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形态的丰富,传统“受众”在互联网时代摇身一变成为“用户”,他们既是媒介信息接受者,又是媒介内容生产者,影响着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微信的出现拓宽了此类事件的传播渠道,用户通过微信获取事件进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网络参与,短时间内带来此类事件的强度曝光,因而微信用户网络参与时的媒介素养影响着此类事件的解决进程。此外,中国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水平复杂多样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噪音,因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研究”是着眼于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路径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突破点。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根据对媒介素养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研究者试图概括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的内涵。本文根据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对媒介素养的界定,将“近用”“分析”“评估”“创作”和“参与”五个核心词汇进一步释义,最终将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分解为“媒介认知力”“信息解读力”“文本创造力”“社会参与力”四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微信传播的特点,构建了微信用户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并以2016年影响较大的“山东疫苗事件”作为切入点,编制并修订了“‘山东疫苗事件’微信用户媒介素养调研问卷”。研究者选取济南的泉城广场和洪楼广场对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山东疫苗事件”中,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总体呈现较低的水平,突出表现在:媒介接触聚合化、呈现媒介依赖倾向,信息接收多渠道、批判接受力不足,文本创造活跃、情绪化表达居多,社会参与积极性高涨、呈现“泡沫式繁荣”。  结合“山东疫苗事件”中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的现状,研究者采用“因子分析”模型的线性关系分析,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影响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的因素。研究者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子、媒介因子和社会因子,这三个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系统。其中,个体因子包括心理认知、个人动机,媒介因子包括媒介特点、媒介人际关系构建以及媒介环境,社会因子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微信平台的治理和媒介素养教育。  研究者认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成为推进事件解决、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的重要一环,因而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用户媒介素养的养成收尾,从媒介认知、媒介素养教育渠道和政府管理三个角度,试图为提升微信用户媒介素养提供几点建设性意见,也使本文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SNS)也开始迅速发展、普及。因此,人们的社交和沟通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Facebook和Twitter两大SNS网站位列全球十大网站榜
作为一种综合了博客、即时通信、互联网、手机等各方优势的新型传播媒介,微博凭借其和其他网络媒体共同组成的新型信息传播技术的强大优势,让普通民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
学位
大众传播中存在着大量的"会话含义"现象,案例不胜枚举。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讯息的传受而相互作用,在传播过程中的双方往往在依次扮演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