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Over一词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功能词,介词在英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介词数量较少,而其词义丰富,其搭配的复杂性、灵活性使它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众多考试当中,介词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考试内容。传统语言学家认为介词丰富的词义与复杂的搭配是约定俗成并具有任意性的,却忽视了介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可以有效解读介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但其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却忽略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实验检验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首先对over进行了研究:利用意象图示解读over的空间意义,继而运用隐喻理论进一步解读其空间扩展意义,从而阐释over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为实验提供了分析介词的依据。在教授学生掌握和应用意象图示和隐喻之后,作者进行了两组测试以检验其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实验对象为两个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平行班。一个为实验班,另外一个为控制班。每班各40人。两组唯一不同在于对控制班采取列出介词各种义项配以例句的方法教授介词,而对实验班采取运用意象图示和隐喻分析其各义项关系的方法教授介词。根据测试内容,作者将试题分为两组(第一组用于考察over,第二组用于考察含有over的动词短语)。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考试成绩,得到实验结果:在测试中,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象图示和隐喻理的应用可以改善学生学习介词的效果(70%>57.25%)和提高其理解介词的能力(63.9>43%).在再测试中,实验班正确率下降的速度慢于实验班(5.86%<8%;4.7%<8.5%)。这证明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的应用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保持。由此,作者相信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的应用对于介词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庄子》在其问世的两千多年来,被奉若道教真经,又因摄人心魄的文学魅力著称于世,在一百多年内被翻译了多次。然而,《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距
我们是英语学习者,我们的英语可以被叫做汉英过渡语,它还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达到英语为母语者的水平,即获得母语者的语言能力。过渡语语用学的研究范
莱斯莉·玛蒙·西尔科(1948—)是当代美国本土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第一部小说《典仪》使她成为美国本土文学复兴中的重要领军人物。此后西尔科出版了《死者年鉴》(1991)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该理论包括习得一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