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化对上海A股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隐性交易成本的分析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容并不能等同于运行效率的同步提高,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只有高运行效率的股票市场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有关市场运行效率的衡量往往只是基于流动性、波动性或者有效性等指标,而隐性交易成本作为综合反映上述指标基本状况的指标却并未广泛应用到对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上来。另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是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必然离不开不断深化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国内学者对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检验,但大多仅从某一个制度的变化来考察对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首先基于Corwin&Schultz(2012)提出的高低价差估计模型,测算出了上海A股市场1992年至2016年期间的隐性交易成本,并对其统计特征进行了简单描述,据此可以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有一个初步直观的认识;然后基于对隐性交易成本的分析,考察市场运行效率的变动是否具有某些周期特征;最后,按影响效力和时间上的间隔性原则,筛选出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变化事件作为事件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这六个制度的变化对上海A股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上海A股市场整体运行效率水平相对较高;(2)上海A股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周期变动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周中周一的运行效率最高,周三周四则相对较低;从月份来看,一年中股票市场在八月的运行效率最低;整体上牛市时期的运行效率要显著低于熊市;(3)ST制度显著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4)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扩大买卖盘揭示范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的操作细则和沪港通的开通均显著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5)T+1制度对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从投资者和管理层两个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2010年3月31日,我国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它是继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影响巨大的一项金融创新。融资买空交易作为信用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市场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注意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依旧是依靠掠夺式利用资源。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增长方式仍较
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剩余控制权的研究为出发点,探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剩余控制权的最优配置模式。目前,在合作社剩余控制权配置上存在“民主决策型”、“大股东控制型”、“生产者分享型”这三种配置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各自的缺陷和隐患。基于对三种模式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无论哪种模式都无法很好的解决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本文将合作社看作各类要素所有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集合,并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