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致癌,致诱变和毒性。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已定义16种多环芳烃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以颗粒和气态形式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生物体中。本论文通过对淮河流域水体,沉积物和周围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PAHs的浓度分布,污染特征,时空变化,来源和危害。土壤中PAHs含量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74%)和石油产品的燃烧(26%)。通过对土壤中PAHs风险评估得出,BaP是最潜在的致癌PAH。淮河流域水体中PAHs的含量2013年明显低于2009年和2011年。通过PAHs空间垂直分布得出多环芳烃主要受到大气沉降,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周围表生环境的影响。2009年,淮河中游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燃烧(34%),漏油(49%)和车辆废气排放(17%)。通过对淮河流域PAHs来源分析得出,2011年,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的燃烧,工厂排放和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2013年,PAHs主要来自于有机材料的燃烧以及石油泄漏。通过4年期间对淮河中游PAHs进行风险评估得出,淮河中游水体中PAHs对环境造成危害是有限的。淮河流域沉积物中PAHs总浓度在2009年为72~139ng/g,2011年为83~2599ng/g,2013年为46~332ng/g。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2013年明显低于2009年和2011年,可能因为政府对淮河流域的污染控制以及淮河复杂的水生环境。通过对淮河流域PAHs来源分析得出,2009年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燃烧,而2011和2013年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石油产品的燃烧和石油泄漏等。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淮河流域沉积物中PAHs毒性并不显著。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新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首次通过新技术合成了纳米材料urea-C3N4(UCN)和melamine-C3N4(MCN)。在可见光作用下,对有机污染物RhB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并得出。通过参杂In2S3的纳米材料In2S3/UCN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从而为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提供新的途径。为了更好的解决新能源问题,对纳米材料C3N4进行了参杂改性,通过参杂后的NiS/C3N4具有更强的产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