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国难与留学经历 ——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发轫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却倍受争议。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将陈寅恪的历史观界定为文化史观既与陈寅恪的生平所历相合,又符合陈寅恪著述所彰显的基本立场。为了对陈寅恪的文化史观进行正本清源,本文运用社会史、哲学史、学术史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陈寅恪的著述与他的家世遗风、近代遭遇、留学经历的对应式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历史基础和思想资源。除“绪论”和“结论”,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重点阐明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内涵。为了避免概念的混用和逻辑的混乱,本章首先对“历史”、“历史观”、“文化”和“文化史观”等相关术语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其次,为了整体把握陈寅恪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基础,对陈寅恪的生平状况和史学地位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最后,论文以陈寅恪的著述为基石,通过分析、批判学界对陈寅恪史观的论辩,阐明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内涵。第二章,主要通过义门陈氏和义宁陈氏的家风传承、晚清危局中义宁父子的遭遇,探究陈寅恪文化史观产生的家世因素与国难因素。从义门陈氏到义宁陈氏,这个家族养成了以孝治家、勤奋重学、德化乡里、兼济天下的家风,这对陈寅恪重视家族文化传承、强调道德人性塑造、突出纲常礼仪作用的观念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其次,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以及义宁父子的担当精神,使陈寅恪较早地意识到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迫切性。而义宁父子在近代国难中倡导的崇文重教、重视传统以及借鉴西学基础上的渐进改良主张,也深深地影响了陈寅恪。第三章,重点通过陈寅恪留学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与日本学界的关系来发掘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发轫之所在。当西方学界占据东方学和汉学研究鳌头的时候,日本以文明开化观念、中世变革论等形成了与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抗衡,陈寅恪试图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为中国文化寻求一席之地。我们无法直接推测陈寅恪的“中体西用”论是否受到日本“和魂汉才”论或“和魂洋才”论的影响,但国人“群驱东邻受国史”的刺激以及他本人的留日经历对其追求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化民族主义的理念明显起了推动作用。第四章,重点探讨哈佛大学的精英文化传统、兰曼的新古典主义文献学思想、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对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发轫之功。陈寅恪初游欧洲大陆时,其所经历的两件事对他的文化史观的发轫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就读苏黎世大学时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文,二是就读巴黎大学时有过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思考。第二次去欧美留学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文化传统深深刻在了青年陈寅恪的心中。陈寅恪当时所修课程主要分两类:古典语言学和欧美历史学。兰曼是陈寅恪在哈佛时期最主要的导师。他强调对古典精神的发掘以及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会通的视角看待历史和语言的演变,这些无疑都对陈寅恪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特别发现了维拉莫维兹的《古典学的历史》对于陈寅恪和兰曼的意义。另一位对陈寅恪影响较大的哈佛导师是白璧德。陈寅恪的一生,其治学与处世均遵循一种白璧德式的平衡与人文原则。同时,陈寅恪推崇小乘佛教的主张明显受到白璧德的影响。第五章,从德国的历史与文化、柏林大学的理念、陈寅恪就读柏林大学时期的专业与导师三个方面阐明陈寅恪文化史观的发轫之所在。陈寅恪先后两次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加上选修过德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使得他在历史观方面深受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德国当时盛行的自然科学、哲学、神学以及史学思潮等都对陈寅恪产生了影响。柏林大学的创建,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物,洪堡的“语言是民族精神的显现”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柏林大学哲学和语言学的立场。吕德斯的古典语言学的历史化导向研究,是洪堡语言哲学的发展。在导师吕德斯等人的指导下,陈寅恪重点攻读以梵语为中心的东方语言学,取得了显著成绩。陈寅恪反对神秘主义、追求科学实证、坚守独立精神、强调人文道德的精神品质明显留有吕德斯的印记。总之,本文通过以上研究,不仅澄清了陈寅恪文化史观产生的历史基础与思想资源,而且进一步阐明了陈寅恪文化史观的精神内涵。这一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至关重要。把握生活世界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反思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化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确立从非日常生活的学校范式转向日常生活范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为避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司其职为民
期刊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保障要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协调配合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应急维稳机制、条件保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等二级机制构成,二级机制又由不同的次级机制构成,从而形成机制系统。在具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中,机制系统既发挥着引导、引领效应,也发挥着提高、提升效能。
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本研究运用循证的方法对十九大以来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文献成果进行了系统评价,获得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地方关于重视工作机制队伍建设、促进经济民生发展、加强宣传教育等15项经验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把创建工作做实;聚焦市域,把创建工作做活;引领示范,把创建工作做深等建议,以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这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A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10.2)岁;患者接受后路C2椎弓根
对藏族文明来说,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苯教是藏文化的“根”。白龙江流域的苯教文献,是继敦煌藏文文书、菩日文书和布达拉宫档案之后新发现的一批藏文文献群,从苯教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在制度化的雍仲苯教之前,存在一种被称为世续苯教或斯巴苯教的形态,但是一直以来缺乏相关资料,白龙江流域民间苯教文献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国内外的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视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这部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给人类的健康和食品卫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病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菌感染入侵机制中的关键步骤。在感染过程中,沙门氏菌必然通过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利用或劫持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成功入侵宿主细胞并抑制宿主的多种杀菌机制,实现其在细胞内存活,从而完成整个感染过程。细菌入侵宿主细胞是其建立感染的第一步,也是
面对外界大量的信息输入,我们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集中于少量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线索示将注意引导至当前任务相关的项目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线索引导空间注意,通常可分为两类:呈现于外周视野的外源性线索与呈现于中央视野的内源性线索。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这两类空间线索在选择知觉表征的过程中涉及了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然而,除外部的现实世界外,个体还需要将注意导向内部复杂的心理世界。目前这两种空间线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