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实录文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广为流行并引起关注的文体。这种用口述史调查的方式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出现,自世纪末开始“走红”,前期的作品多为对时代记忆和民众生态的记录和展示,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口述实录文学在主题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方面发生变化,作品的文化身份随之出现异化和疏离的现象。
本文主要围绕口述实录文学的文化身份问题,以它近年在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出现的异化现象为论述核心,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论述这一文体由严肃文学走向通俗文学的过程及根源,及以此反映出的当代文学语境和社会文化形态,并讨论文体自身的发展方向。
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分支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历史学及社会学的学者们就对它的特点、功用、发展等方方面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但作为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和文学样式,口述实录文学目前在国内无论是在文体属性还是在文本价值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而当它的文化身份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变后,对口述实录文学进行适当的剖析和论证是必要的。
本文从口述实录文学的文本属性出发,依据它目前所身处的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背景来论证它文化身份的异化和价值取向,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说,是对这一文体在文本阐释和价值论证方面所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