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0T MR DWI联合应用相控阵线圈和并行阵列采集空间敏感度编码技术(ASSET)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并优化最佳b值;探讨DWI信号特点和ADC值定量分析在肺内实性良恶性病变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10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肺内实性良恶性病变154例共167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男性92例,女性62例,年龄14岁~85岁,平均57.47±10.83岁。上述病例中,116例病例(20例肺良性病变和96例肺恶性肿瘤,共120个病灶)构成组1,全部154例病例(26例肺良性病变和128例肺恶性肿瘤,共167个病灶)构成组2。组1病例行3.0T MR常规扫描及不同b值DWI (2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扫描,分别测量各b值下病变的DWI信号强度、ADC值,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ADC值,并绘制各b值的ROC曲线,得出ADC值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化最佳b值。对组2行3.0T MR常规扫描,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b值行DWI扫描,得到DWI图和ADC图,以胸壁肌肉为等信号参照,分析DWI图和ADC图信号特点,并测量ADC值,进行如下分析:①评价DWI图和ADC图信号特点对肺内实性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②评价ADC值定量分析在肺内实性良恶性病变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①在组1中,随着b值的增加,SNR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200s/mm2组SNR最大;随着b值的增加,CNR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b=500s/mm2组CNR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肺良性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4组不同b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0.876、0.813、0.785,均有诊断意义(AUC>0.5), b=500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最大,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闽值为1.473×10-3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84%。②在组2中,b=500s/mm2时,大多数肺部恶性肿块在DWI上呈等、高信号,大多数良性病变呈低、稍低信号。③b=500s/mm2时,恶性病变组的ADC值((1.242±0.274)×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1.815±0.485)×10-3mm2/s)(P=0.000),以ADC值1.473×10-3mm2/s作为良、恶性的阈值,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84.9%,诊断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SCLC组与NSCLC组、恶性病变不同组织类型间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0、P=0.024)。结论3.0T MR DWI联合应用相控阵线圈和ASSET技术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b=500s/mm2时,能够获得满意的DWI图像,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较高;ADC值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潜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肺内恶性病变有提示作用,是对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