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火柴工人的生存状态——以刘鸿生企业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也是中国工人为争取利益的活跃时期。在工人阶级中,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生活都相当贫苦。而从事火柴工业的工人,是工人阶级的底层,他们多是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即使在“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企业中,火柴工人也同样面临工资低微、劳动强度大,劳动和生活状态也是非常艰苦。   在抗战前,刘氏企业在动荡的年代,受到国内局势和外国商品的倾销,直接影响到工人的收入和工作的稳定程度。在工厂中,火柴工人劳动环境差,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由于无需技术和脑力,工资都不高;工人还要受到严格厂规的制约,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惩罚;由于制造火柴的化学原料有腐蚀性,工人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收入低下,决定生活水平低下,这些都体现在衣、食、住等方面。在旧中国,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利润,还存在包工制、学徒制和发工制。   劳资纠纷问题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很难避免,从而导致罢工等问题。工人为了生存要求增加工资和保住自身的工作,与厂方进行顽强的斗争。双方在仲裁机构或党部的调解下,做出一定的让步,劳方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但在解雇工人等问题上,厂方的态度强硬。引起双方矛盾的因为有很多,除了资本家想取得更多的利润外,外忧内患是不容忽视的。原料进口和商品销售都要缴高额税赋,外国商品想占有中国市场,对民族企业造成严重的冲击。   为了更清楚的反映当时工人的疾苦,与火柴工人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棉纺织业工人和人力车夫进行对比,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面临的劳动条件虽然不同,但都艰苦,工资收入同样是很低的。没有技术和文化的火柴工人向上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很小。
其他文献
晚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火上加油,不断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深
北宋西京河南府——洛阳是仅次于东京开封的大都市。这里远离政治的纷扰,拥有的是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文化地位。洛阳闻名于宋代,不仅因她独特的政治地位,也因她的花卉而“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