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与建构:创伤理论视角下的《钟形罩》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现当代自白派女诗人和作家。她的遗世之作《钟形罩》是一部饱含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埃斯特的心路历程是普拉斯本人在青年时期主要经历的真实写照。小说以自白化叙述的方式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父权制社会背景下埃斯特在纽约担任《淑女时代》杂志社客座编辑、暑假写作班被拒、自杀未果而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重返社会的过程。这期间的经历对埃斯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导致了自我迷失和对未来的迷茫。本文试图以创伤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埃斯特在经受创伤后自我迷失的原因与症状,以及创伤恢复和试图建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文献综述、论文主体以及结论。引言部分介绍了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生平和成就、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论文基本结构。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钟形罩》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对本文所用的创伤理论进行了梳理与介绍。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三章以创伤理论为基础,探讨导致埃斯特自我迷失的创伤事件及其对她的影响。第四章以创伤症状的相关概念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埃斯特在遭受创伤事件之后所产生的症状。第五章结合创伤修复方式详细分析了人物的创伤疗愈和自我建构的过程。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并指出,作为一部表现父权社会中女性遭受创伤和试图实现自我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向读者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及其对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囚禁,以及女性陷入的自我迷失。通过分析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创伤事件以及对创伤的疗愈,一方面揭示了创伤事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对个体所造成的摧毁性影响;另一方面表明,女性只有勇敢地、客观地看待过去所经受的创伤,积极寻求疗愈,才能突破创伤带来的困境,实现自我建构,并重获新生。
其他文献
笔者以A公司流式计算负责人在“FFA2019企业实践分享会”的演讲为材料,独立模拟了一次口译实践,本报告是对此次口译实践的分析与反思。过程中,笔者以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为指导,分析了口译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策略。本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介绍该口译实践的背景信息,主要任务要求和意义,以及源语语言特点;第二部分为过程描述,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工作,包括相关信息的收集、熟悉演讲者讲
近年来,政府回应实践工作大范围铺开,表明了政府对公民参与的重视以及对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从本质上来看,政府回应有赖于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也会对政府回应产生影响。尽管现有研究指出,公民参与情绪特征会对政府回应产生影响,但是并未能详细阐述其影响机理。本文首先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将政府回应划分为政府回应及时性和政府回应负责性两个维度;其次结合政治沟通理论和政治情绪分析框架,构建理论模
本实践报告是以《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对马云的新闻访谈《今日疫情应对:马云的行动》作为素材,访谈的主题是马云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所做的重要行动。作者发现此次访谈中发言人的话语出现诸如信息不明、句子松散和复杂的文化负载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选择释意理论作为此次口译实践的指导理论。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个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并把源语中的意义与情感忠实地再表达的过程。本报告包含五个
汉语成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相沿习用、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留学生汉语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后,想进一步提升汉语水平,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成语就成了必然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语掌握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其汉语水平的尺度。成语学习是留学生的兴趣所在,却也是他们的学习难点。留学生在成语学习使用时普遍出现较多偏误,正是在出现偏误,修正偏误的过程中,汉语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人际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建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制约下各种语言策略的选择等问题。而致歉语作为礼貌用语的一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关系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致歉语也成为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先前研究多运用“面子理论”、“礼貌原则”、“修复理论”等集中探讨致歉语的类型、致歉语的功能和致歉的策略,鲜有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关注致歉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国家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尼作为公认的华人最多的国家,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华文教育,每年都会派出大批的学生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并且人数还在不断攀升。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中语言、气候、饮食、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留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印尼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引发对外汉语教学非预设事件的因素很多,如语言知识、课堂环境、教师灵感等。对外汉语教学因其教学对象来源广泛、成年人居多的特点而具有多文化的教学背景,其由文化因素引发的教学非预设事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特有的非预设事件种类,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师非预设事件及应对策略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其中与文化因素相关的非预设事件。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本次研究的整体思路并确定全文框架
本报告基于《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而成。这是一本兼具研究和实用性质的语法调查工具书,以客观、全面、包容性强的语法框架来调查语法事实。截止目前,该手册在国内外暂无英文译本。在本次实践中,笔者选取了手册中1.1.2从属句关系这一部分进行汉英翻译。该部分主要是通过举例对语法中各种从句的概念及其应用进行的详细阐述与具体分析。为使译文忠实准确且易于读者理解,作者选取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本次翻译的
反义词是汉语学习的高频语言点,也是汉语学习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点,但反义词教学却没有得到对外汉语教师足够的重视,反义词的不对称性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各种困扰。本论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是否对反义词不对称性有所了解?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对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掌握情况怎么样?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对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接受程度如何?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偏误成因是什么及如何采取教学且效果如何?本研究
教师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技巧之一,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度的捷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从而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技巧之一。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为了熟练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更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促使学生们进行语言输出,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习得汉语。作为对外汉语课的分支——对韩汉语教学亦是如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对韩汉语教师,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