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口腔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置鼻胃管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不良反应及置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置管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状况、恐惧程度的影响;确定口腔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最佳的鼻饲置管方法。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的临床研究。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口腔咽喉部肿瘤切除术,术后需留置鼻胃管的12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对象,按手术先后顺序以A、B、C、D循环分组,每组各30例。A组为对照组,采用改进的插管方法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其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心理及药物干预。B组为暗示组,实施心理暗示法;C组为药物组,实施药物喷鼻咽法;D组为综合组,同时实施心理暗示法和药物喷鼻咽法。插管结束后,分别记录并计算四组的置管次数、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对于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视觉模拟量表(VAS)、状态焦虑量表(S-AI),通过患者自评,测定其插管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恐惧程度及焦虑状态。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1、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四组患者一般情况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四组置管次数及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1;A组与D组,P<0.001;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1;C组与D组,P<0.05。3、四组置管时呛咳、恶心、流泪、干呕、烦躁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呛咳、恶心、流泪发生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01;A组与D组,P<0.001;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01;C组与D组,P<0.05。干呕、烦躁发生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1;A组与D组,P<0.001;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5;C组与D组,P<0.05。4、四组患者置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幅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幅度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A组与D组,P<0.05;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5;C组与D组,P<0.05。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A组与D组,P<0.05;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5;C组与D组,P>0.05。5.四组中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恐惧及焦虑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疼痛、恐惧程度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A组与D组,P<0.05;B组与C组,P<0.05;B组与D组,P<0.05;C组与D组,P<0.05;焦虑程度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01;A组与C组,P<0.001;A组与D组,P<0.001;B组与C组,P<0.001;B组与D组,P<0.001;C组与D组,P<0.001。结论1、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减少患者置管次数,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在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方面,以综合组的效果最佳,暗示组与药物组无明显差异。2、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置管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综合组的效果最佳。在降低呛咳、恶心、流泪发生率方面,药物组优于暗示组;在降低干呕、烦躁发生率方面,暗示组与药物组无明显差异。3、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置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幅度。在降低置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幅度方面,综合组的效果最佳,药物组优于暗示组;在降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幅度方面,三种干预方法无明显差异。4、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有效减轻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恐惧程度及焦虑状态,以综合组的效果最佳。在减轻置管疼痛程度方面,药物组优于暗示组;在减轻置管恐惧程度及焦虑状态方面,暗示组优于药物组。5、心理暗示干预法在口腔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药物配合心理暗示干预法在口腔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置鼻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