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结构的变化,为不宁腿综合征的防治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对所有确诊入选的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总结其一般特征,采用国际不宁腿病情严重程度评定量表(IRL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对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睡眠质量、日间功能进行量表评估,并行夜间视频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其睡眠结构变化。对照组选择临床匹配的健康人群。结果:入选的14例原发性不宁腿患者中,以单腿不适为主诉的有3人(21.43%),双腿不适的10人(71.43%),其他部位不适的1人(7.14%)。频发的有12人(85.71%),偶发的有2人(14.29%)。从发病到确诊超过半年的有13人(92.86%)。主诉睡眠不好的有12人(85.71%)。1、IRLSS严重程度:轻度患者2例(14.29%)、中度患者9例(64.29%)、重度患者3例(21.43%)、极重度患者0例(0.00%)。2、PSQI评分:RLS组PSQI总分平均6.64±2.41明显高于对照组3.58±2.19(P<0.05)。RLS组大于等于7分的有8人(57.14%),对照组大于等于7分的有1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较之对照组睡眠质量更差,尤其表现在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上(P均<0.05),且不宁腿综合征越严重,PSQI评分越高(P<0.05),睡眠质量也越差(P<0.05),入睡时间更长(P<0.05),睡眠总时间越短(P<0.05)。3、ESS评分:RLS组大于等于10分有4例(28.57%),对照组大于等于10分的只有1例(8.33%),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RLS患者ESS平均4.00±2.83,中度RLS平均6.89±3.33,重度RLS平均5.33±4.04,各组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观察分析RLS组和对照组PSG的结果,可以发现原发性不宁腿患者睡眠结构较之对照组有所改变,表现在总睡眠时间减少(P<0.05)、睡眠效率降低(P<0.05)、觉醒次数增加(P<0.05)、腿动指数高(P<0.05),且不宁腿症状越严重,睡眠结构改变越明显,尤其表现在总睡眠时间(P<0.05)、睡眠效率(P<0.05)和腿动指数(P<0.05)方面。5、共患周期性腿动情况:RLS组合并周期性腿动9例(64.29%),对照组合并周期性腿动3例(25.00%)。RLS组平均腿动指数37.92±38.36高于对照组的9.71±8.90(P<0.05),RLS组腿动出现在各期的比例分别为清醒期最高(57.06±20.63)%、N1期(24.09±17.49)%、N2期(13.90±8.54)%、N3期(1.69±2.34)%、REM期(3.26±5.45)%。结论:本研究发现,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质量较之健康人明显下降,且不宁腿症状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尤其表现在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总时间上。而且睡眠结构也有所改变,呈现睡眠效率低,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连续性差、更易觉醒,不宁腿症状越严重,睡眠结构改变越明显。不宁腿腿动主要出现在清醒期,睡眠时,症状主要出现在N1、N2期,N3期及REM期则很少有腿动症状。因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主要影响患者入睡,临床上可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患者入睡困难,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