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的主要来源,其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促进我国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生猪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与利用、饲料工业发展等,因此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然而,自1985年以来,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日趋明显,波动幅度不断增强,这种剧烈波动现象对于我国生猪生产者、消费者等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生猪生产波动的特征及其成因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波动的特征表现为循环性和同步性,循环性是指生猪生产围绕长期均衡趋势上下波动的特征,而同步性是指生产波动现象在不同地区级别上的同步发生特征。对于引起生产波动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生产发生波动的不同时期,其影响程度、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均有所不同。为了能够充分揭示我国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相关规律,本研究以现有文献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猪生产的循环性与同步性特征、波动成因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建立与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系统提供相应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首先,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生猪生产相关数据的“虚报成分”符合线性增长规律,并基于此构建了“线性修正模型”;其次,利用该方法对1985-1995年生猪生产相关数据进行了修正与调整;再次,在H-P滤波分析的基础上,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生猪生产波动(1952-2007)可以划分为8个完整周期,平均长度为6.88年;在这8个周期中,生猪生产收缩期要长于生产扩张期;以1978年为时间分隔点,波动的平均周期长度呈现出扩大趋势;整体来看,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幅度呈现“U”型变化趋势。(2)利用绝对波动量指标将价格波动(1978-2006)划分为7个完整周期,平均长度为4年;而长度为3年的波动出现了3次,出现率达到42.86%;价格波动的幅度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利用变异率指标对生产波动、价格波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价格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大于生产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二是生产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在逐渐缩小,而价格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却在逐渐扩大;三是生产波动变异率与价格波动变异率之间的同步系数为0.5833,说明这两个指标之间同向变化与异向变化的概率几乎相等。2.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均表明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生猪生产对冲击的响应期要比价格对冲击响应期长;生猪价格对来自自身冲击的平均响应强度大于生产,且为正向响应;生猪生产对来自自身冲击的平均响应强度大于价格,且为正向响应。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生猪生产与价格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3.生猪生产波动的周期特征分析。利用指数模型对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进行了拟合,发现我国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大约每经过15.58年会翻一番,而且这种时间间隔在逐步减小,即出栏量长期趋势的倍增时间在不断缩小。利用周期分析原理对生产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显著水平α=0.70时,周期分析公式可以包含的波动信息量超过90%。将1952-2008年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幅度在1000万头以内的波动类型出现频次最大,共发生32次,出现的概率为56.14%。结合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特征实际,将幅度在2000万头以内的生产波动界定为正常波动,超过这一范围的波动则称之为异常波动。利用周期分析公式,对2009-2015年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表明,在这一时间段内将会经历三个波动过程。4.生猪生产波动的传导路径分析。提出了生产波动“同步性”概念,并定义了同步性的测度方法。据此,绘制了我国生猪存栏量波动的传导路径,认为中南地区与全国生猪存栏量波动同步变化的概率最高,同步系数为0.9286,其中湖南省与该地区生产波动同步性最大,达到0.8929。绘制了我国生猪出栏量的传导路径,认为中南地区与全国生猪出栏量波动同步性最高,同步系数为1,其中广东省与中南地区生产波动的同步性达到最大,系数为1。绘制了我国猪肉产量的传导路径,认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与全国猪肉产量波动同步性发生概率最高,同步系数均为1,河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与对应地区的同步系数分别达到1。5.基于FSFR模型的生猪生产波动过程分析。建立了能够较为全面反映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FSFR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生产波动涉及的“因素、结构、波动、响应”四个方面内容。从因素对生产波动的作用过程来看,认为外部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生猪生产波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向内部因素传导的间接方式来影响生猪生产。利用FSFR模型对近一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近一时期生产发生剧烈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猪疫情的大面积发生,二是宏观调控措施的不适。并系统地解释了生产收缩与生产扩张之间的动态联动过程。6.构建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预警系统。在以上各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预警系统,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以缓解生猪生产波动:提高统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性;健全我国生猪疫病防疫体系;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体系;通过远期交易方式平抑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