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实现了从国家养老保险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巨额的转制成本。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又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支出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要作出怎样的调整,本文从城镇职工退休年龄推迟方面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绪论,起着提纲掣领的指导性作用。本章首先对本文的一些基本性问题进行了交代,如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了本文的三大创新点。1.对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导致的个人帐户养老金给付水平不同进行比较,提出男女同龄退休的改革目标。2.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合理性研究,指出退休年龄向后推移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保障能力,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3.将影响养老金收支状况的参数细化,并根据设定的参数加以测算,提出推迟退休将改善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养老金供求矛盾。第二章分析了退休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基础及影响因素。从戴蒙德的代际交叠模型、生命周期假说、收入再分配理论和人口红利理论阐述了退休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基础,并对影响政府制定退休制度的因素以及个人对退休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我国城镇职工退休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退休制度的现状:提前退休现象严重、退休年龄存在性别差异,退休年龄不合理以及退休制度缺乏弹性。指出了我国城镇职工退休制度在养老金支出规模膨胀、人力资源利用浪费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调整背景、影响因素及方案选择着力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人口结构趋于老化、养老金收支情况日益恶化的现实分析了退休制度调整的背景。从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提高企业缴费率和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不能实现等角度分析了我国调整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中国退休制度调整的现实制约因素,劳动力的供求矛盾突出,现实抚养比低于理论抚养比,这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不能采取推迟退休的政策。最后,对我国退休制度调整遵循的原则,推迟退休的时点选择及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推迟退休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阐释。在设定合意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假设和模型下,分析了推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和劳动力人口的影响,指出推迟退休在降低养老金的负债规模,减少养老金的负债时间,减轻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后,对四种推迟退休方案的现实效果进行了比较。第六章对OECD国家退休制度的调整经验和借鉴进行了分析。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完善和建立退休制度,只能基于本国的退休制度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退休制度。我国和OECD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非常相似,人口老龄化以及老龄化高峰到来时的养老金支付危机。OECD国家的退休制度改革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我国的退休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建立的,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养老保险的改革,而退休制度依然保持60年一贯制。因此,研究OECD等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的调整的背景、调整内容对我国退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第七章分析了我国实行退休政策调整的政策建议。在推迟退休政策的执行中,要建立退休年龄延迟的立法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政策推进机制,建立政策宣传和引导机制。同时,对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出建议: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