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评价构式“大有X”探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有X”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结构之一,根据构式理论的鉴定标准,本文将其称之为构式。在日常交谈中,说话双方常常使用“大有X”来表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高程度性状特征或动作行为特征的主观评价和肯定性判断。在时辈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围绕“大有X”构式,从语义、句法表现和语用表现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借鉴不对称和标记理论对“大有X”与“小有X”的不对称现象和成因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对“大有X”构式的构件及构式义进行解析。首先对“大有X”进行了构式鉴定,其次对其常项“大”“有”的词性和语义进行了考察并对变项“X”的准入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有X”的构式义进行了归纳并对其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主观大量义、主观评价义和程度量的比较义。第三章主要从构式“大有X”的句法表现和语用表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阐释。句法表现方面:对“大有X”的句法功能、共现成分以及句类分布进行了分析。语用表现方面:首先,对“大有X”的话语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元语增量功能和顺接强调功能;其次,从语境适切、会话适切以及主观性表达适切三个方面对该构式的语用适切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褒义语境、中性语境和贬义语境中“大有X”的语用效果进行了考察。第四章主要选取了能进入“大有X”和“小有X”的名词和动词。首先,对这两个结构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次,从认知凸显的影响、标记理论的解释和文化观念的规约这三个方面对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释。第五章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其他文献
乡村作为与城镇相互交流、共兴共旺的人类生活空间,集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多重价值,因此乡村兴盛则国家兴盛。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现阶段在乡村的总体方向是巩固和拓展前阶段的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借助“接点政治”中对接的过程和逻辑,试图架构分析框架,即当前乡村振兴工作还存在四大“接点”。一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与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解决问题。2015年和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发展及支持社会工作”。但在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同时,需要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那么社会工作者本身的工作满意度又如何,这显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人根据实际报酬和自身感受来确定,具有主观性和受客观环境影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种大型土木工程以及城市建筑物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社会对水泥商砼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随之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尘肺病、雾霾等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影响了恶劣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也对普通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发展带来恶劣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准确的对作业场所颗粒物浓度进行预测,不仅可以为作业人员进出恶劣场所进行科学的规划,也为企业与相关部门科学防控大气颗粒
基于网络与各类智能设备的井喷式发展,网络旅游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丰富有效的旅游信息解锁了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刺激了“说走就走”旅游方式兴起。作为网络经济的产物,旅游信息宣传在我国已步入日趋成熟时期,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开放性带来用户角色转变,为其扮演传播者并肆意分享自身经验提供便利,加剧了信息过载的程度。大量网络信息使用户“深陷”于“漩涡”之中,用户如何甄别有效信息,信息供给方如何提升信
学位
2020年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疫情后,武汉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疫情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心理疏导需求激增,经济秩序失常、个体行为失范等次生社会矛盾凸显。2020年6月16日,武汉市慈善总会接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定向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正式启动“阿里公益﹒五社一心﹒爱满江城”疫后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阿里项目”),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35个社区实施
学位
曾经,国有企业是“铁饭碗”,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升,原有的统分统配的雇佣模式已经打破,甚至在某些行业己经消失殆尽,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终身依附关系开始削弱,雇员在组织内不同岗位之间和不同组织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内部劳动力市场主导的雇佣方式受到严峻挑战,雇佣关系外部化倾向日益明显。通信运营商作为通信行业的国有企业,正在面临这一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前,通信运营商的员工离职率非常之低
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组织的传播媒介,如党报、机关报等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组织的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织化媒介,在社交媒体和垂直化新媒体中涌现出许多官方用户,例如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B站账号。这些官方新媒体构成了一个传播矩阵,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构建意识形态的作用。本文以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出发点,对中国共青团的两种组织化媒介——《中国青年报》和“共青团中
1937年之前,湖南作为抗战大后方并未有新兴木刻的波动。但是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大批的青年木刻家迁入湖南,这一批爱国的热血青年利用手中的木刻刀创作出大量的木刻作品,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分别对抗战时期湖南木刻版画运动兴起的背景、抗战时期湖南的木刻版画团体、抗战时期湖南创办的木刻期刊与木刻展览、抗战时期的湖南木刻版画家与木刻创作、湖南抗战时期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