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以山东省J中学为个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教师城乡流动的主体,流动对于教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教师城乡流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正规化的管理,各种措施都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教师城乡不合理流动问题突出,大多体现为农村师资流向城市的单向无序流动,长此以往教育资源城乡之间配置走向两极化,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优质学校,农村教育越发薄弱,导致原本差异突出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本文以胶东半岛J中学为个案,通过个案研究和一线访谈关注教师流动的相关情况,对44位教师、3位学校领导、5位家长、8名在校学生(4名本地生,4名外地生)进行非结构式的访谈。基于教师城乡流动的宏观政策背景、中观工作环境因素以及教师个人生活现实,以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作为逻辑出发点,从教师流动如何成为可能进行切入,在访谈中了解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城乡教师的需求与利益偏好,试图从教师流动的源头,即教师流动意愿分析起,追根溯源,探寻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案。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个人建议,对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为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最终促进城乡教育走向均衡。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使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互联网使用对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之下,征地冲突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亟待有效治理。本文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对土地冲突、征地冲突治理的相关文献,对中国征地冲突治
个体资助是帮助困难学生入学,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是国家财政资助的有力补充。从个人微观角度讲,个体资助是一种自愿的、无偿的将资源流向困难学生的行为,是对弱势群体慈善关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显著变化,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纵观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因素,手机扮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