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few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切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并主要以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的乡土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具体作家的研究探讨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之间的关系。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外来压力也迫使中国走向追求现代化之路,然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中国要达至现代,前提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只有建立一个与国际政治接轨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参与世界竞争,这样才能寻求民族的现代性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以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成为了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20世纪中国文学则成了传达这种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中的重要功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也不例外。纵观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一个最基本的想象,那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关于中华民族未来历史——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的、“新中国”的梦想。 但以何种方式达到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现代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却有着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作家对此也有不同的选择。这决定了现代乡土小说中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也呈现不同的形态。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的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在鲁迅看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首先在于国民精神的现代化,因此鲁迅从思想启蒙或者说“立人”的角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建构问题;沈从文则把民族国家想象成为有健康人格支撑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沈从文在寻找这种理想人生形式中思考着民族国家的出路;而赵树理认同于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靠农民的力量的政治革命来达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因此,赵树理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从政治角度来想象未来新中国的。不管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呈现何种形态,它们体现的都是作家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关怀。
其他文献
文艺为人民服务观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浪漫诗意、文风单纯质朴,尤其是其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不仅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充满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近年来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男性的择偶观悄然变化,他们将青睐的目光停留在比自己年长的“成熟、有女人味”的姐姐们身上。其实,爱情本无年龄界限,重要的是彼此心灵的契合度。  “姐弟恋”挑战固有思维  从传统的婚恋观来看,爱情中的男女,男大女小是常态,男方通常处于强势,而女方则处于被保护的地位。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男权至上、男主外的传统定式已被打破,而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已接近临界点,所以从
近年来,有关端木蕻良的研究不断深化,端木及其作品的价值正日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端木在1942年以后的作品呈现出与此前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以端木1942年到1947年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