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榛子(Corylus spp.)是桦木科中重要的经济物种。其在受精前阶段频繁发生的子房败育,使榛子雌花落花率极高,或者造成一个果实簇中出现很多较小的果实,从而导致了榛子坚果产量的巨大损失。为了更透彻地了解榛子败育子房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对榛子正常发育子房和败育子房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及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在子房发生败育这一过程中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的基因和蛋白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共鉴定出89,846个unigenes和4,343个蛋白。其中,有1,895个unigenes在败育子房和发育子房中出现差异性表达,710个蛋白出现差异性积累。此外,本研究还对鉴定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积累蛋白,应用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分析,揭示这些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在转录组分析及蛋白质组分析中显著性富集的通路。这些通路包括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转录组-蛋白组组联合分析共找到42个相关子,其中,包括代谢、应激反应、维管束发育、水分运输和种子发育的相关基因在内的,变化趋势相同的32个相关子,可能与败育子房的形成有关。更重要的是,乙烯(ETH)、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信号转导通路可能通过上调乙烯反应转录因子1(ERF1/2)、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JAZ)、MYC2转录因子(MYC2)、TGA转录因子(TGA)和病程相关蛋白1(PR-1)表达来参与调控败育子房的形成。本研究将有助于挖掘与榛子子房败育有关基因及蛋白质,同时也为全面认识榛子果实发育的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