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素诱导水稻对精异丙甲草胺解毒作用机理初探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赤霉素作为精异丙甲草胺安全剂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室内生测法测定了精异丙甲草胺胁迫下赤霉素处理对水稻幼苗株高、根长、鲜重、GSTs活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研究赤霉素对精异丙甲草胺解毒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赤霉素对精异丙甲草胺解毒效果赤霉素浓度在8 mg/L时对施用0.25 mg/L精异丙甲草胺的水稻药害恢复效果最佳,其株高恢复率为70.4%,根长恢复率为37.3%,鲜重恢复率为59.2%。(2)赤霉素对精异丙甲草胺解毒的生化机理赤霉素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精异丙甲草胺处理,分别提高22.4%、32.1%、24.7%。当赤霉素浓度为8 mg/L时,其效果最佳,GSTs活力比空白提高40.0%。当赤霉素浓度为8 mg/L时,CAT活力最大,为31.266 u/mgprot。(3)赤霉素对精异丙甲草胺解毒的分子机理在解毒处理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61个,其中上调的表达共有61个。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其中,GST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u6和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3,转录因子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RISBZ5这3个基因在几组处理中均上调表达。这部分结果表明在赤霉素处理后可带动水稻体内的转录因子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RISBZ5上调表达,进而诱导其体内的GST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u6和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3上调表达,从而对精异丙甲草胺的药害起到解毒作用,最终使水稻正常生长。通过本部分研究,初步揭示了赤霉素解毒精异丙甲草胺的分子机理。
其他文献
目的在低氧条件下,探讨硫酸右旋糖酐(DS)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影响,检测DS是否通过影响β-catenin而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EMT。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实验所用细胞系为人胃癌细胞MGC-803,第一部分,将细胞分为两个组:Control组和DS组,通过CCK-8、克隆形成、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
α-氨基砜作为一种稳定且易制备的亚胺前体是许多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合成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不对称合成,尤其是不对称Mannich反应中。然而,α-氨基砜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
现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例如在生物结构研究领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就是冷冻电镜技术。冷冻电镜的样品制备是
目的:探讨胱抑素C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E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4例进行分析,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2例(男23例,女9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2例(男18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消融,对于阵发性心房颤
目的探讨AID(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在人体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明确AID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株T24和5637增殖、侵袭、迁
目前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主要以石灰石石膏法脱硫(WFGD)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SCR)为主,并且采用静电除尘器(ESP)对飞灰进行捕获。虽然目前能实现超低排放,但是存在占地面积巨大、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过大、上下游设备之间影响较大、易造成空气预热器积灰和脱硫烟羽等问题,此外飞灰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也是困扰电厂的一大难题。因此,低成本高效协同脱除烟气污染物成为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研究的热点。目前烟气污染
棉花无论是作为天然纤维作物,油料作物还是高蛋白作物,都在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陆地棉栽植最为广泛,原棉产量占世界棉花总产量95%以上,但其纤维品质不佳,
线圈辅助磁阻型无刷直流电机(Coil-assisted reluctance brushless DC motor,CAR-BLDCM)是开关磁阻电机的一种,其定转子凸极和中央线圈结构增加了磁路的复杂程度,导致电机的
为寻找合理的甘薯耐荫性评价方式,筛选耐荫性品种,并探讨不同耐荫性甘薯对弱光的生理响应,从而为甘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模拟甘薯/玉米套
在新能源联合发电系统中,多输入直流变换器作为多个新能源输入单元与负载的连接枢纽,其非线性不稳定行为决定了系统的工作性能及安全可靠地运行。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