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盆腔炎是常见的女性疾病,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目前临床以湿热瘀结型较为多见,然而尚缺乏对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挖掘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用药规律,寻找核心中药,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成分-靶点-通路阐明其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为临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搜集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中药处方,利用SPSS、Excel软件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和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靶点和通路,阐明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出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查找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利用CTD、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成分靶点,通过Venny软件找出成分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3.7.0绘制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图(PPI)及成分-靶点网络图。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通路注释。第三部分是实验部分,基于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我们选择其中有效成分蒙花苷、异牡荆素、青风藤碱、金合欢素和山奈酚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分别通过CCK-8法和Gries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有效成分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和分泌NO的影响。研究结果:(1)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使用的高频药物包括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蒲公英等;药性以微寒、寒、平、温、凉性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分布于肝经、心经、脾经等;高频药物常见组合有红藤-败酱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有效成分共9种,9种成分含靶点6429个,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疾病靶点200个,三者有134个交集靶点,排名前15位的核心靶点包括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KEGG 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红藤和败酱草可通过调控AGE-RAGE、FA、Toll-like receptor、NF-κB以及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实验结果显示:300μM的青风藤碱、100μM的金合欢素、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增殖;8~32μM的蒙花苷、25~100μM的异牡荆素、37.5~300μM的青风藤碱、12.5~100μM的金合欢素、12.5~100μM的山奈酚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的分泌,且呈浓度依赖型。结论:(1)分析中药治疗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文献,用药以清热药、活血药为主,核心处方包括红藤败酱散加减和2组新方。(2)红藤和败酱草作用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关键靶点包括 VEGFA、FN1、VWF、TGFβ1、TIMP1、TGFβ3、IL6、TNF、NFκB1 等,机制主要与炎症、细胞凋亡、癌症等信号通路有关。(3)红藤和败酱草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具有显著抗炎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