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tet基因家族斑马鱼突变体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lbplbp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脊椎动物中,造血系统的发育是一个有序且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各种血液细胞的发育,成熟等方面,并且同时受许多转录因子的调控。在血液里面,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各谱系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在造血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早期发育过程是最为关键。造血干细胞(HSC)的正常产生、维持、增殖以及顺利迁移、定位,对机体胚胎期的器官发生以及成体中组织稳态的维持以及损伤修复不可或缺。在造血过程中,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各系血祖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并最终分化为各谱系的成熟细胞,这一过程受到多种机制的精密调控。当这些造血细胞发育出现缺陷时,就可能诱发各种细胞类型的白血病,如髓系白血病和淋系白血病。在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变化之一就是DNA的异常甲基化,它在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中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的结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DNA的甲基化指的是在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5号位碳原子上加上一个甲基,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DNA甲基化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与基因表达调控,跟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在人类白血病中普遍存在[3]。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蛋白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α-酮戊二酸(α-KG)和Fe2+依赖的双加氧酶。TET蛋白可以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DNA在进行去甲基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酶。人类TET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多种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方面的肿瘤。人的TET蛋白家族有三个成员,分别为TET1、TET2和TET3,7ET1是在研究一例存在t(10;11)(q22;q23)异位的白血病患者时鉴定成功的,因此得名。TET1最早被鉴定有催化5-mC羟基化的酶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TET蛋白均具有将5-mC转化为5-hmC的能力。深入研究TET家族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阐明白血病致病机理和发展过程。方法:利用TALEN和CRISPR-Cas9基因靶向敲除技术敲除野生型斑马鱼AB品系的tet家族中的tet1、tet2和tet3基因,筛选出突变体,进行血液系统表型和功能研究,以探究tet家族基因造成的甲基化异常与造血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获得了 TALEN和CRISPR-Cas9靶向敲除的tet2、tet3突变体,并在发育早期分析了造血相关的表型,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我们成功构建出tet2、tet3斑马鱼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tet基因家族对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SD雄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烷预处理组(Sevo组)
<正> 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
提出了苏轼短制散文的概念,分析了苏轼短制散文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两方面的审美特点.进一步论述了苏轼短制散文对宋代散文以及苏轼一般散文作品议论冗长、雕饰太多缺陷的匡正
如何实现我国宗教管理制度创新,关键是要弄清楚宗教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找到宗教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途径。宗教管理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空间本身暗含着被排斥的儿童的价值立场与诉求,包括物理空间的位移运动承载着教师期望,主体交往空间营造着班级活动氛围,个体心理空间传递着儿童内心的情感。现实之中集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伊立替康单药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既往接受蒽环类和紫杉烷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于辽宁省肿瘤医院内一科诊治的经病理
财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企业如何充分使财务资产高效使用,确保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资源来持续经营,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财务目标与战略目标。文章从分析中
为了给柴达木盆地南缘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1961—2015年气温、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
光学治疗以毒性低、创伤小、选择性好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已发展成为肿瘤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光学治疗主要包括光动力学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两种治疗方式。PDT是一种非侵入
本文旨在讨论“东亚伦理学”这个概念成立的可能性,为了说明17世纪以来的东亚儒学,确实存有与西方世界不同的伦理学论题,本文藉由十九世纪初朝鲜丁茶山(若镛,1762-1836)的孟